俗体字

词语解释
俗体字[ sú tǐ zì ]
⒈ 指字体不合规范的汉字,如“菓”(果)
英characters in popular form;
引证解释
⒈ 指通俗流行而字形不规范的汉字,别于正体字而言。如“菓”、“唸”分别为“果”、“念”的俗体字。
分字解释
※ "俗体字"的意思解释、俗体字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张启政对此解释称,古代人将简体字称为“俗体字”,是人们对少数繁体汉字一种约定俗成的简写方式。
2、中国出版界前辈陆费逵早在1909年即撰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第一次公开提倡简体字。
3、唐宋以后,文字更加普及,为了书写方便,于是大量使用简体字,即所谓“俗体字”。
4、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出版家、中华书局的创办人陆费逵曾在上面发表《普通教育应该采用俗体字》的文章,因为当时把简化字称为“俗体字”。
5、董琨表示,简化字早已有之,在元明清的小说等读本中都出现过很多简化的俗体字,民国政府1935年也公布过一个收字324个的简体字表,只是后来没有正式推行。
6、彭凌特愣了一下,仔细看了一下工作证,上面的字他基本上不认识,都是些俗体字。
7、实际上,汉字简化不仅早已有之(如历代碑帖中的俗体字),其作为一场文字变革也要从民国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开始说起。
8、但也有少部分的字采用民间流传的异体字、俗体字、变体字。
9、人们在开药方、写唱本、写私信时使用的笔画简单的字,被称作俗体字,与官方用来写史书、习书法的“正体字”并行存在,难登大雅之堂。
10、到隋唐时代简化字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为“俗体字”。
11、编者将文献中的繁体字、异体字、俗体字改为相应的简化字和正体字;对文字错衍脱漏的订正,简单的用符号标出,复杂的用文字说明。
12、我们现在通行的楷书在魏晋时开始出现,而简体字最早出现于南北朝的碑刻,到隋唐时,简化字在民间已相当普遍,被称为“俗体字”。
13、进入战国之后,文字应用越来越广,使用的人也越来越多,因此文字形体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剧烈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俗体字上。
14、汉字方面,正体字与俗体字(近似于今简体字)并用;文体上,文言文与白话文共生。
15、蒋勋教授说,现在汉字有繁简之别,古代则有正体字和俗体字并存。
16、这些古文字当中出现的不少“俗体字”,将改写中国文字的发展历史。
17、校勘是文献整理遇程中十分基础、重要的一步。其中涉及拓本的选取,对异体字、俗体字、拓本泐蚀及错、讹、脱、衍等问题的细致考辨。
18、最早见于南北朝的碑刻,到隋唐时代简化字逐渐增多,在民间使用已相当普遍,其时被称作“俗体字”。
19、弄清这些俗体字、假借字及避讳字,对敦煌写本相书及相关内容的研究有积极意义。
20、“最便而易行者,莫如采用俗体字。
相关词语
- tuō sú脱俗
- dùn sú遁俗
- dì sú地俗
- jué sú絶俗
- guó sú国俗
- fū sú肤俗
- chǔ sú楚俗
- fāng sú方俗
- chāo sú超俗
- bǐ sú鄙俗
- fēng sú风俗
- guān sú观俗
- dī sú低俗
- ǒu sú偶俗
- wěi sú伪俗
- gé sú革俗
- huì sú秽俗
- wù sú务俗
- hùn sú混俗
- bá sú拔俗
- tǐ wèi体位
- tǐ xì体系
- shēn tǐ身体
- pī tǐ坯体
- wén tǐ文体
- tǐ tiē体贴
- tǐ lì体例
- zhēn tǐ真体
- qiú tǐ球体
- fán tǐ繁体
- luǒ tǐ裸体
- tǐ xiàn体现
- róng tǐ容体
- tǐ xiào体校
- lài tǐ顂体
- běn tǐ本体
- tǐ zhòng体重
- jí tǐ集体
- lì tǐ立体
- tǐ yù体育
- zì zì zhū jī字字珠玑
- fā zì发字
- zá zì杂字
- shí zì识字
- bài zì败字
- zì lǐ shí zì字理识字
- zhēn zì真字
- fù zì复字
- bù zì不字
- zì pán字盘
- guī zì闺字
- hàn zì汉字
- bā zì巴字
- dòng zì动字
- gǔ zì古字
- bā zì八字
- dān zì丹字
- xiě zì写字
- pái zì排字
- dà zì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