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é

节义


拼音jié yì
注音ㄐ一ㄝˊ 一ˋ

繁体節義

节义

词语解释

节义[ jié yì ]

⒈  亦作“节谊”。

⒉  谓节操与义行。

引证解释

⒈  亦作“节谊”。谓节操与义行。

《管子·君臣上》:“是以上之人务德,而下之人守节义。”
《后汉书·安帝纪》:“其赐人尤贫困、孤弱、单独穀,人三斛;贞妇有节义十斛。”
李贤 注:“节谓志操,义谓推让。”
《新唐书·张建封传》:“帝又使左右以所持鞭赐之,曰:‘卿节谊岁寒弗渝,故用此为况。’”
按,《旧唐书·张建封传》作“节义”。 元 李文蔚 《圯桥进履》第三折:“论节义呵,我学那存忠孝施正礼行仁道治纲常 伊尹 扶 汤。”
清 顾炎武 《述古》诗:“孝武 尊六经,其功冠百王,节义生人材,流风被 东京。”

国语辞典

节义[ jié yì ]

⒈  操守与正义。

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呜呼!士穷乃见节义。」

分字解释


※ "节义"的意思解释、节义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文明谦和,礼仪周全;文明胸怀,海纳百川;文明诚信,一诺千金;文明帮扶,爱心无限;文明纯洁,一尘不染;文明节义,宁折不弯;文明前程,光辉灿烂!

2、中国人的“忠孝节义”是不讲道理的,就象法律那样不讲人情,是一个僵硬的衡量标准。

3、中国人的“忠孝节义”是不讲道理的,就象法律那样不讲人情,(造句 网)是一个僵硬的衡量标准。

4、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屋漏中培来;旋乾转坤的经纶,从临深履薄中操出。

5、中国人的"忠孝节义"是不讲事理的,就象法令那样不讲人情,是一个僵硬的衡量标准。

6、兄妹沾襟”几个朱红大字,流传很广的“忠孝节义二度梅”的故事就产生在这里。

7、"兄妹沾襟"几个朱红大字,流传很广的"忠孝节义二度梅"的故事就产生在这里。

8、那哀痛欲绝的神情弄得满朝文武都跟着动容,他一边哭一边盛赞端妃说她忠孝节义样样俱全,又与自己青梅竹马情深似海,本是皇后的不二人选。

9、总结为三个原点,分袂为"宣传忠孝节义""默示赫然的民族意识""通达矫捷的人性观点"。

10、可见,封建统治阶级标榜的"忠孝节义"实在是自相抵触的,蔡伯喈行孝的逆境正申明封建社会的所谓"孝"现实上是皇权绝对放置下"忠"的附属品,从而揭露了作者文化心理结构与现实的抵触。

11、师本文从函?禅师的悟道分缘及其阐教并重的宗趣观入手,申明他之所以能在明末清初之际摄受数千僧俗,乃是因其存在深彻的悟境和完竣的见识,非人们所谓“以忠孝节义垂示及门”所能规模。

12、这个宣传忠孝节义的故事,为游人平增了一段体味中国封建传统的趣话。

13、笔力千钧,以浪漫主义的笔调刻画了节义之士意气风发、顶天立地的气概,写出了节士发奋报国、立志灭敌的志向。

14、, 总结为三个原点,分袂为"宣传忠孝节义""默示赫然的民族意识""通达矫捷的人性观点"。

15、兼资文武,尚节义,喜谈兵法,有儒将风。

16、犯上者尊,贪鄙者富,虽有圣王,不能致其治。犯上者诛,贪鄙者拘,则化行而众恶消。清白之士,不可以爵禄得;节义之士,不可以威刑胁。故明君求贤,必观其所以而致焉。致清白之士,修其礼;致节义之士,修其道。

17、总结为三个原点,分袂为"宣传忠孝节义""默示赫然的民族意识""通达矫捷的人性观点"。

18、岳飞幼时,家中环境亦不佳,父母亲在努力维持家计之馀,仍非常重视孩子的教养,不仅教岳飞读书识字,也常说些忠孝节义的故事给他听,希望他从中能有所领会,将来也做个忠孝两全的人。

19、中国人的"忠孝节义"是不讲事理的,就象法令那样不讲人情,是一个僵硬的衡量标准。

20、学书不成,学剑不成,学节义不成,学文章不成,学仙学佛,学农学圃,俱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