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期


拼音kè qī
注音ㄎㄜˋ ㄑ一


刻期

词语解释

刻期[ kè qī ]

⒈  克期,在严格规定的期限内。

on a set date;

引证解释

⒈  限定日期。刻,通“剋”。

《三国志·魏志·公孙瓒传》:“遣人与子书,刻期兵至,举火为应。”
《资治通鉴·晋穆帝永和元年》:“虎 好猎,晚岁,体重不能跨马,乃造猎车千乘,刻期校猎。”
《儒林外史》第四三回:“他踞了碉楼,以逸待劳,我们倒难以刻期取胜。”
章炳麟 《政闻社社员大会破坏状》:“啟超 説国会议院等事,且曰:今朝廷下詔,刻期立宪。”

国语辞典

刻期[ kè qí ]

⒈  限定日期。

《三国志·卷八·魏书·公孙瓒传》:「遣人与子书,刻期兵至,举火为应。」
《儒林外史·第四三回》:「他踞了碉楼,以逸待劳,我们倒难以刻期取胜。」

限期

英语variant of 克期[ke4 qi1]

分字解释


※ "刻期"的意思解释、刻期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河北路成,则三晋之辙接於井陉,关陇之骖交於洛口;自河以南,则东引淮、吴,南通湘、蜀,万里声息,刻期可通。

2、同月,任命备倭将帅,派兵7000刻期入朝。

3、我以为无此重复的必要,主张以北大的工科并入北洋,而北洋之法科,刻期停办。

4、西方列强同清政府开战前,洋鬼子每每“先礼后兵”,发个照会,编一套理由,提一堆要求,让清政府刻期照办。

5、洗答诵梵咒者,亦立致风雨,天地之气能如是之刻期乎?故必两义兼陈,其理始备。

6、安徽除前举“招纳亡命,联络十余村庄”,“刻期攻城”的谢家大户谢四老虎谢珍科。

7、仰赖昊穹垂慈,皇考默佑,俾豫省新起教匪一千余人,立时剿捕净尽,擒获首逆,明正刑诛,可见教匪劫数已尽,从此各路大兵,定可刻期蒇事。

8、经过连日加班,这项工作总算是可以刻期完成了。

9、便差军数万,筑濡须坞,晓夜并工,刻期告竣。

10、绣乃移屯其军,分为四寨,刻期举事。

11、献忠以武昌民众,不能顿杀,开城驱之入江,焚香三枝,与众刻期

12、他只看到明朝经略易人等因素,而未全面分析彼己,便贸然进兵,图刻期攻取。

13、此保障之成效,至川东各属多有险峻山寨,只须令乡民临时移守其中,一如守堡之法,于以御贼安民,必可刻期扑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