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éi

依违


拼音yī wéi
注音一 ㄨㄟˊ

繁体依違

依违

词语解释

依违[ yī wéi ]

⒈  迟疑。谓模棱两可。形容乐声抑扬动听。依顺;依仗。

引证解释

⒈  迟疑。

汉 刘向 《九叹·离世》:“余思旧邦,心依违兮。”
明 马愈 《马氏日抄·徐尚书》:“妇依违未应,公色愈厉,起解驴欲行。”

⒉  谓模棱两可。

《公羊传·襄公二年》“齐姜 与 繆姜,则未知其为 宣 夫人与? 成 夫人与” 汉 何休 注:“齐姜 者, 宣公 夫人;九年 繆姜 者, 成公 夫人也。传家依违者, 襄公 服 繆姜 丧未踰年,亲自伐 郑,有恶,故传从内义,不正言也。”

⒊  依顺;依仗。

《宋书·郑鲜之传》:“﹝ 高祖 ﹞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言论,人皆依违之,不敢难也。”
《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三年》:“此国之大事,宜君臣各尽所见,勿以朕先言而依违於前,同异於后也。”
明 陈汝元 《金莲记·焚券》:“此辈依违权势,贼害忠良。”

⒋  形容乐声抑扬动听。

《文选·曹植<七启>》:“飞声激尘,依违厉响。”
刘良 注:“依违,乍合乍离也。”

国语辞典

依违[ yī wéi ]

⒈  顺从或违背,不能作决断。南朝梁·刘勰也作「猗违」。

《楚辞·刘向·九叹·离世》:「余思旧邦,心依违兮。」
《文心雕龙·诏策》:「魏武称作敕戒,当指事而语,勿得依违,晓治要矣。」

⒉  形容音节乍离乍合,谐和动听。

《文选·曹植·七启》:「飞声激尘,依违厉响。」

分字解释


※ "依违"的意思解释、依违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执政者欲令瑜依违其辞,乃更策以它事,瑜复悉心对八千馀言,有切于前,拜为议郎。

2、在原则问题上要表明你的态度,不要依违两可

3、韦坚之狱,王鉷等方文致,而慎矜依违不甚力,鉷恨之,虽林甫亦不悦。

4、九卿科道依违观望,今亦不必会议。

5、王溥是赞成的,其余多是附和冯令公,还有不少依违两可。

6、虞庆则劝隋主尽灭宇文氏,高颎、杨惠亦依违从之。

7、作为犯路线错误的留用人员,周又因背着政治包袱而自觉腰杆不硬,胆怯心虚,既想戴罪立功,以求重新得到党的信任,但又在原则与实际之间徘徊瞻顾,依违不决。

8、正名讨罪,于义何嫌?安可依违,有所避讳!

9、在原则问题上要表明你的态度,不要依违两可.

10、当时,河南坞主各拥部曲自重,相互攻击,依违于石勒和晋朝之间,他派人招抚,共御石勒,进克谯城(今安徽亳州)。

11、杨光远围广晋,处让数以军事衔命往来,光远奏请多逾分,帝常依违,维翰独以法裁折之。

12、你依违两可,一边尚在故做姿态讨好太子,一边却换他令旗,岂不也置他于不义之中,让他失信于天下群雄间!

13、龙学家阐述除恶务尽的道理,莎白娜提倡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伊恩则依违两可,沙修斯也终于看清自己不是什么狠心的人,但惩罚绝对是必要的。

14、原来他的族弟呼延绰,自归降官军之后,曾寄一封书与他,言此时梁山势不可为,如依违不去,必至身败名丧等语。

15、究竟是赞成还是反对,应当态度鲜明,不要依违两可。

16、佯与日本周旋,而阴事排斥……或政府依违其间,而嗾使民间反对,或其权利已许日本,而翻授之他国。

17、在原则问题上要表明你的态度,不要依违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