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ūshǐ

修史


拼音xiū shǐ
注音ㄒ一ㄡ ㄕˇ

修史

词语解释

修史[ xiū shǐ ]

⒈  编撰史书。

引证解释

⒈  编纂史书。

唐 刘知几 《史通·史官建置》:“齐 梁 二代又置修史学士, 陈氏 因循,无所变革。”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四:“于志寧 为僕射修史,恨不得学士:来济 为学士,恨不得修史。”

国语辞典

修史[ xiū shǐ ]

⒈  编纂国史。

唐·刘知几《史通·卷一一·史官建置》:「齐梁二代又置修史学士,陈氏因循,无所变革。」
唐·司空图〈山居记〉:「其亭曰修史,勖其所职也。」

分字解释


※ "修史"的意思解释、修史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虽然是国家修史,但是不能等同于过去的‘官修正史’。

2、史家传统中有两个观念是很重要的,一是宗旨,修史之目的是彰善瘅恶,树之风声。

3、文人就是文人,出口成章,他意思是蔡邕是旷世逸才,并且熟识两汉的事,应该让他继续修史,以为一代大典。

4、修史有记载,古道石泉印早在上古时就已失传,没有想到泉林宗竟有古前玄法的传承!

5、南北朝时,开始出现修史局和公卿宰相监修国史的情况。

6、还有由于修史者缺乏自然科学知识,在时宪志中编进了三卷八线表,这是初中学生数学教科书中的对数表,和清史风马牛不相及,写在历史书中,实属不伦不类。

7、其后的官修史书也曾特意载录此事,只是因为要为尊者讳,只含糊地写道:……公遭豪奴折辱,强受之,而心以为耻,遂暗生发奋自励之念。

8、中国古代关于史家修史致祸现象的探讨十分丰富.

9、但是,迄今为止,国家一直没有成立国史馆这一重要的修史机构,使得编修清史、民国史,乃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重要工作始终处于学术研究的状态。

10、明代中后期的私人修史,形成严肃与谐趣两种流派。

11、在这部书里,编者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供统治者借鉴,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2、中国古代关于史家修史致祸现象的探讨十分丰富。

13、另外,由于唐后期五代藩镇割据,战争较多,中央王朝自顾不暇,实录不全,后代的修史者所凭借的实录有限,从而使这一阶段的史料稀少,记载零乱。

14、魏晋以后,置著作郎、撰史学士,算是有了正式负责修史的官员。

15、这套行之有效的程序构成古代官方的一种修史体系,它既有动员全国之力、使用激励机制的经验可资借鉴,也有官场人浮于事、散漫无纪的教训值得汲取(造句 网)。

16、史馆之称,北齐时已经出现,但那仅是指负有修史之责的秘书省下属机构著作省。

17、无论是从发挥国家的社会职能讲,还是从发挥国家的统治职能讲,都对明清两朝的官修史籍的活动有重大的影响。

18、《左传》作为史传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包含有诸多的小说因素,主要原因可以从修史者方面去探求。

19、黄氏对徐氏兄弟的《修史条议·理学四款》一一驳诘,最终促使徐氏兄弟放弃设置《道学传》。

20、孔子这位至圣先师的修史行为,令历代君主找不到禁止私家史学的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