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ìláng

侍郎


拼音shì láng
注音ㄕˋ ㄌㄤˊ

侍郎

词语解释

侍郎[ shì láng ]

⒈  中国古代官名,明清时代是政府各部的副部长,地位次于尚书。

兵部侍郎。

assistant minister;

引证解释

⒈  古代官名。 秦 汉 郎中令的属官之一。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郎中令, 秦 官,掌官殿掖门户,有丞。

武帝 太初 元年更名光禄勋。属官有大夫、郎、謁者……郎掌守门户,出充车骑、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皆无员,多至千人。”
《后汉书·百官志二》:“五官侍郎,比四百石。本注曰:无员……凡郎官皆主更直执戟,宿卫诸殿门,出充车骑。”
清 赵翼 《陔馀丛考·侍郎郎中》:“葢本执兵侍卫者。侍郎之官,至 汉 始有。”

⒉  古代官名。 汉 制,郎官入臺省,三年后称侍郎。 隋 唐 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长官之副。至 清 雍正 时,递升至正二品,与尚书同为各部的堂官。

《后汉书·百官志三》:“侍郎三十六人,四百石……主作文书起草。”
刘昭 注引 蔡质 《汉仪》:“尚书郎初从三署诣臺试,初上臺称守尚书郎,中岁满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唐 韩愈 《赠刑部马侍郎》诗:“红旗照海压南荒,徵入中臺作侍郎。”
《宋史·胡铨传》:“近者礼部侍郎 曾开 等引古谊以折之, 檜 乃厉声责曰:‘侍郎知故事,我独不知!’”
郑观应 《盛世危言·书吏》:“自大学士、尚书、侍郎及百司尹,唯诺成风,皆听命於书吏。”

⒊  古代官名。 晋 制,诸王国皆置侍郎,大国四人,小国二人,专司赞相及通传教令。

国语辞典

侍郎[ shì láng ]

⒈  职官名:(1)​ 秦汉时郎中令的属官,主更值执戟,宿卫殿门。东汉时尚书属官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魏晋以来只称郎。隋朝又称侍郎,并置员外郎,炀帝时各部置侍郎一人,为尚书的副贰,而改各司侍郎为郎。唐改郎为郎中,以员外郎为之贰,历代因之。沿至清末,又改各部侍郎为各部副大臣。(2)​ 晋时各王国皆有侍郎,大国四人,小国二人,主掌赞相威仪,通传教令。

英语ancient official title, assistant minister

法语ancien titre officiel, assistant ministre

分字解释


※ "侍郎"的意思解释、侍郎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熙宁二年(1069年),以左仆射、门下侍郎拜同平章事,竭力反对王安石变法,称疾求退,出判亳州(今安徽亳州)。

2、其子操洁清亦同朝为官,封晋赠太傅、太师、太保、刑部侍郎

3、十七阿哥胤礼一同前去,另户部侍郎纳穆哈办事深得朕心,暂代銮舆使一职陪驾南巡。

4、连太后也来召见他了,“垂问数十句”,便将他从学部右侍郎转为左侍郎

5、唐穆宗不得不把魏弘简降职为弓箭库使,元稹降为工部侍郎

6、话说宁波府定海县佥事高科、侍郎夏正二人同乡,常相交厚,两家内眷俱有孕,因指腹为亲。

7、沈家本,浙江湖州人,清光绪年间任法部侍郎、大理院正卿等职。

8、累官吏部侍郎,提举鸿禧观致仕。

9、父王,周侍郎恐怕罪不致死吧?为何几句佞言,并让一大臣朝衣东市?

10、尚书、侍郎,下设营缮司、虞衡司、都水司、屯田司、节慎库、制造库、料作所、琉璃窖监督、皇木厂监督、管理街道厅。

11、后来宦官杀宪宗立穆宗,韩愈被召回朝,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

12、廖侍郎,委屈了,我们现在躲到这座高山上,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走吧,东西留给下人收拾。

13、正在皇帝李治准备宣布对兵败的刘审礼处罚决定时,一直在犹豫的吏部侍郎裴行俭站了出来,“陛下,臣有异议!”。

14、协理京营戎政的兵部侍郎王家彦,如何才能振刷营务,王家彦称。

15、到了明朝,君选的后裔董杨道宾公之子锡缑在朝为官,官居刑部侍郎

16、刘东星任侍郎后,*理河道与漕运,先后主持了开赵渠,通邵伯、界首二湖的河渠等重大水利工程。

17、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18、其后,他历任苏州刺史、刑部侍郎等内外官职,冗务在身,难如所愿。

19、老者墨林,是盛朝大儒,曾担任吏部侍郎,现告老在家。

20、侍郎胡家玉,以收受官文馈遗,革职留任,并毋庸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官文旋革去总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