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án

弹词


拼音tán cí
注音ㄊㄢˊ ㄘˊ

繁体彈詞

弹词

词语解释

弹词[ tán cí ]

⒈  流行于南方各省,集说、唱、弹于一体的一种曲艺形式,曲调、唱腔各异,用三弦伴奏,亦可加琵琶伴奏。

fiddle ballads in Chinese southern dialects;

引证解释

⒈  曲艺的一个类别。一般认为形成于 明 代中叶。但据 明 臧懋循 《负苞堂文集》记载, 元 末时可能已有之。有 苏州 弹词、 扬州 弹词、 四明 南词、 长沙 弹词、 桂林 弹词等。现在流行的弹词,表演者大都一至三四人,有说有唱或只唱不说。乐器多数以三弦、琵琶或月琴为主,自弹自唱,坐唱形式。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熙朝乐事》:“其时,优人百戏,击毬关扑,鱼鼓弹词,声音鼎沸。”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沧州 瞽者 刘君瑞,尝以絃索来往余家,言其偶有 林 姓者,一日薄暮,有人登门来唤曰:‘某官舟泊河干,闻汝善弹词,邀往一试,当有厚賚。’”
《儿女英雄传》第三八回:“安老爷 向来於戏文弹词一道本不留心。”

⒉  指说唱弹词的底本。

冰心 《南归--贡献给母亲在天之灵》:“谈到母亲看的书,真是比我们家里什么人看的都多。从小说、弹词,到杂志、报纸,新的、旧的,创作的、译述的,她都爱看。”

⒊  弹章中的文词。

明 冯梦龙 《古今谭概·迂腐·弹发御史》:“一日闻进札子,众共侦之,乃弹御膳中有髮,其弹词曰:‘是何穆若之容,忍覩鬈如之状。’”

国语辞典

弹词[ tán cí ]

⒈  一种曲艺。流行于南方各省,表演者大都在一人至三人,有说有唱;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或再加上琵琶、扬琴陪衬。唱词多为七字句。曲调、唱腔则因地而异,如苏州弹词、扬州弹词、长沙弹词等。

分字解释


※ "弹词"的意思解释、弹词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未曾进过学堂,却通过“旁听”积累了大量书本知识,善讲评书、唱弹词,即席评唱更是他的表演绝活。

2、另一理论认为戏剧源于说书弹词,并认为讲述和聆听故事是人类的基本乐趣。

3、唐寅娶秋香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特别是“三笑”弹词的演绎更使得这个故事家喻户晓,从而完全淹没了真相。

4、弹词《再生缘》是女性意识的形成与体现,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

5、清代弹词出现了数十万乃至百万字的长篇巨制,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仅见的,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

6、苏州弹词与盘索里是由文学、音乐、表演这三者相互烘托、有机融合而成的综合艺术。

7、它起源于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在流传中受到弹词及其他民间说唱的影响,演变成说唱形式的滩簧。

8、在发展过程中,其叙事体制由原来的七言叙事体为主变为模仿戏曲表演的代言体为主,至清代,弹词成为一种新兴的俗文学。

9、她们没说我不克不及再对于可乐弹词说唱。

10、才子佳人小说中女主人公易装的主要原因就是自主择婿,而弹词小说中女性易装的主要目的则是为了逃婚和施展才干的需要;

11、1939年续演二、三、四本,观者愈众,申曲、电影、弹词等竞相仿演,时人称为“文素臣”年。

12、关于弹词的渊源流变,历来众说纷纭。

13、数百年以来,苏州弹词唱腔以曲调璀璨,流派纷呈而享誉吴地。

14、女性弹词作品的兴起有多种原因,也有自己的特色。

15、苏州评弹是评话和弹词流传到江南,与以苏州话为代表的吴方言结合的产物。

16、她们说我没有办法再对于旁人弹词说唱了。

17、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它特殊的背景,女性弹词小说亦不例外。

18、扬州弹词的传统调式是“商调”,李仁珍开始自己慢慢尝试,逐步将“商调”提升为“徵调”,继而又创立了“羽调”、“宫调”。

19、第一部由女性创作的弹词小说《玉钏缘》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20、苏州弹词说唱兼备,是一种音乐性很强的说唱艺术,虽以说为主,但唱在抒发人物感情和满足听众欣赏要求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