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ìzhèng

质证


拼音zhì zhèng
注音ㄓˋ ㄓㄥˋ

繁体質證

质证

词语解释

质证[ zhì zhèng ]

⒈  凭据;证据。

⒉  质疑论证。

⒊  对质证明。

⒋  核实验证。

引证解释

⒈  凭据;证据。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二:“履 曾於 绍圣 初録奏。比三省又令 履 録私藳以为质证。”
元 无名氏 《冯玉兰》第三折:“不知他杀坏您父子之时,有甚么赃仗质证来。”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唐才常汉口起义清方档案》:“票匪大头目 沉克諴 咨行通缉有案,近经步军统领在京城捕获,刑部审讯,坚称并非 沉克諴,恃无质证,任意狡展。”

⒉  质疑论证。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读书》:“院中肄业生,亦欣欣向荣,日以诗文相质证。”
田北湖 《与某生论韩文书》:“承示高论,实获我心。猥辱明问,相与质证。”

⒊  对质证明。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圆驾》:“听旨:柳状元 质证, 丽娘 所言真假?因何预名 梦梅 ?”
《红楼梦》第九五回:“又不好与他质证他会扶乩的话。”

⒋  核实验证。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五:“近见后生小子,皆喜读《毛西河集》。其所称引,未足为据,必须搜讨源头,字字质证,慎勿为悬河之口所谩。”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海上述林>下卷序言》:“印本上虽有可疑之处,也无从质证,而且连小引也恐怕和初稿未必完全一样了。”

国语辞典

质证[ zhí zhèng ]

⒈  对质、辩证。元·马致远也作「质对」。

《岳阳楼·第三折》:「社长,适才我那媳妇,你也看见的,到官去你与我做个质证。」
《文明小史·第三九回》:「诸城的百姓也实在刁的很,这样事都会平空捏造诬告得人么?我也没工夫去合他质证真假。」

分字解释


※ "质证"的意思解释、质证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证据必须经双方当事人质证,对于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及证明力的大小均需经过双方当事人辨驳,最终由法院根据证据所能反映事实来进行审判。

2、本文利用组合的性质证明了一种整数矩阵求逆矩阵的方法,给出了求逆矩阵的公式,并通过了实例验证。

3、例如,李先生不能与告发他的人对质,且他的辩护律师也不能质证告发者。

4、论文第四部分通过分析我国现行法关于质证制度的规定,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剖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总结我国质证制度之不足。

5、第六十六条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

6、文章最后探讨了有关个人信用资质证明开发是个人信用制度建设延展问题。

7、第二部分,是我国现有的民事质证方式及运用。

8、李庄的辩护律师指出,对李庄的审判是草率的,而且,虽然证明李庄有罪的那些证人证言作为证据[在法庭上]宣读了,但证人们却不出庭接受质证

9、在出具报告后,应任一方当事人的要求,专家可以出庭陈述,当事人应有机会出庭并对专家进行质证

10、尤其是当赠与人居住在海外或已经死亡从而不能被交叉质证.

11、但关键在于,像现在这样—种书面的指控,提交到法庭上后,到底算不算质证?贺卫方认为根本不算。

12、同时,法律也应进一步完善质证所需的规则,以增加质证的可操作性。

13、一名曾经在中美州策划秘密行动,臭名昭著的前中情局官员,并且他曾经在一起伊朗反对派的丑闻中被质证有染,今年则被启用来帮助运做一个由五角大楼资助的位于巴基斯坦境内的间谍行动。

14、鉴定意见书应当经双方当事人质证,发表意见。

15、本报记者陈靓报道昨天是“冠丰华”涉黑案件开庭审理的第6天,也进入了外界一直关注的“10宗暴力抗法、冲击国家机关犯罪事实”的质证阶段。

16、第45条证据应当在开庭时出示,当事人可以质证

17、由分析结果呈现出打喷嚏症状的严重程度与体质证型有关,及目鼻上颚痒感的严重程度也与体质证型有关;

18、对于被告人杨汉中存在疑义的三项指控,公诉人进行了当庭的举证和质证,证实了起诉书中指控杨汉中的犯罪事实属实。

19、鉴定运作程序由鉴定人、鉴定程序启动、鉴定结论质证、认证等若干个子系统组成。

20、当这些证据都摆在福建省检察院的一场公开听证会上,经过质证、辩论后,申诉人心中的疑云消失了,不再质疑检察机关不起诉许某的决定,表示息诉息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