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斯


拼音yú sī
注音ㄩˊ ㄙ

繁体於斯

于斯

词语解释

于斯[ yú sī ]

⒈  同“于此”。

引证解释

⒈  同“於此”。

《楚辞·渔父》:“屈原 既放,游於江潭……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至於斯。’”
三国 魏 李康 《运命论》:“‘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詒厥孙谋以燕翼子’者,昔吾先友,尝从事於斯矣。”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时值龙颜,则当年控三杰。 汉 之得材,於斯为贵。”
南朝 梁 任昉 《为齐明帝让宣城郡公第一表》:“家国之事,一至於斯,非臣之尤,谁任其咎。”

国语辞典

于斯[ yú sī ]

⒈  在这里。

如:「他生于斯,长于斯,对此地存有一分热爱。」

分字解释


※ "于斯"的意思解释、于斯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天下士民工贾各以牒至,云集于斯,肩摩毂击,竟日喧嚣。

2、它是我们旧游之地,工作于斯,写作于斯,许多文友结交于斯,大海和我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呵。

3、自桓灵二帝以来,宠信宦官,朝廷之上 卖官鬻爵 ,有功难赏,有罪不罚,政令不行,一至于斯

4、而元济效希烈之狂悖,谓无天地,人之凶险,一至于斯!是知王者御治之道,其可忽诸!赞曰:圣哲之君,慎名与器。

5、如此之下,白天竟有些瞠目结舌,不想这斩魂棍威力竟一至于斯

6、梅圣恂没想到她的怨毒一至于斯,不禁感到一丝凉意,直透心窝。

7、夫杜崔张之,皆有超俗绝世之才,博学余暇游手于斯

8、换言之,明代文氏家族初期的文采风流以及三吴地区之人脉,盖皆出于斯

9、彼此朝夕切磋,歌于斯,哭于斯,就更加闻熟了成都人的味道。

10、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11、李雪鳞年纪轻轻,手段之高一至于斯

12、外朝于斯,凡改朔,元旦,大赦,阅兵,受俘,皇帝都会登临承天门举行一定的仪式。

13、想不到‘罗刹’竟然厉害一至于斯,真是应证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说法。

14、借古人的话,春节的美哉仑奂,使人能歌于斯,哭于斯,聚精会神于斯

15、‘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16、“士不居官终爱国”体现了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无负于斯世斯民”体现了其政治思想的根本宗旨。

17、在这方面,它将类似于斯宾塞的《仙后》,或者,更为重要的,维吉尔的《埃涅阿斯记》——其他民族主义史诗。

18、我可以告诉你,我也会在我的完整访谈录里说到这个,邓肯和戴夫对于斯特。托马斯的记忆有所丧失缺失。

19、这世间不曾丝毫留意,也不长久记得吾等于斯所言,但永不忘怀彼人于此所为。

20、祝罢对准咽喉,一钗刺下,桃花满地,玉山倾倒,一代倾城倾国的佳人,竟然毕命于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