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体


拼音sú tǐ
注音ㄙㄨˊ ㄊ一ˇ

繁体俗體

俗体

词语解释

俗体[ sú tǐ ]

⒈  格调不高雅的文体。

⒉  指俗体字。

引证解释

⒈  格调不高雅的文体。

唐 殷璠 《<河岳英灵集>序》:“夫文有神来、气来、情来,有雅体、野体、鄙体、俗体。”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法》:“学诗先除五俗:一曰俗体,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韵。”
郭绍虞 校释引 陶明濬 《诗说杂记》:“俗体者何?当是所盛行如应酬诸诗,毫无意味,腴词靡靡,若试帖等类。”

⒉  指俗体字。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其在中书,堂吏书牒尾,以俗体书宋为宋。公见之,不肯下笔。”
元 周伯琦 《六书正讹序》:“虽或辨其舛戾,而犹淆以俗体。”

国语辞典

俗体[ sú tǐ ]

⒈  不风雅的诗体。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话》:「学诗,先除五俗:一曰俗体,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韵。」

⒉  世俗通行的字体,相对于正体而言。

⒊  形容庸俗的样子。

⒋  称人的肉体。

分字解释


※ "俗体"的意思解释、俗体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造句


1、进入战国之后,文字应用越来越广,使用的人也越来越多,因此文字形体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剧烈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俗体字上。

2、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出版家、中华书局的创办人陆费逵曾在上面发表《普通教育应该采用俗体字》的文章,因为当时把简化字称为“俗体字”。

3、中国出版界前辈陆费逵早在1909年即撰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第一次公开提倡简体字。

4、对此,张启政说,其实,简化字并不是现代人的发明,早在唐代就有人开始使用简化字了,当时人们称这种被简化的字体为“俗体字”。

5、除了上面提到的“俗体字”,还出现了手头字、简笔字、灭笔字、破体字、省笔字等不同简化字概念,国民政府将这些叫法统一称为“简体字”。

6、弄清这些俗体字、假借字及避讳字,对敦煌写本相书及相关内容的研究有积极意义。

7、《字鉴》中所记录的俗体字有大量的与现代简化字相同。

8、董琨表示,简化字早已有之,在元明清的小说等读本中都出现过很多简化的俗体字,民国政府1935年也公布过一个收字324个的简体字表,只是后来没有正式推行。

9、但也有少部分的字采用民间流传的异体字、俗体字、变体字。

10、彭凌特愣了一下,仔细看了一下工作证,上面的字他基本上不认识,都是些俗体字。

11、这些古文字当中出现的不少“俗体字”,将改写中国文字的发展历史。

12、我们现在通行的楷书在魏晋时开始出现,而简体字最早出现于南北朝的碑刻,到隋唐时,简化字在民间已相当普遍,被称为“俗体字”。

13、校勘是文献整理遇程中十分基础、重要的一步。其中涉及拓本的选取,对异体字、俗体字、拓本泐蚀及错、讹、脱、衍等问题的细致考辨。

14、人们在开药方、写唱本、写私信时使用的笔画简单的字,被称作俗体字,与官方用来写史书、习书法的“正体字”并行存在,难登大雅之堂。

15、汉字简化运动从1909年陆费逵提出《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以来,差点就100年了。

16、汉字方面,正体字与俗体字(近似于今简体字)并用;文体上,文言文与白话文共生。

17、蒋勋教授说,现在汉字有繁简之别,古代则有正体字和俗体字并存。

18、“最便而易行者,莫如采用俗体字。

19、最早见于南北朝的碑刻,到隋唐时代简化字逐渐增多,在民间使用已相当普遍,其时被称作“俗体字”。

20、实际上,汉字简化不仅早已有之(如历代碑帖中的俗体字),其作为一场文字变革也要从民国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开始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