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ōngshì

通事


拼音tōng shì
注音ㄊㄨㄥ ㄕˋ

通事

词语解释

通事[ tōng shì ]

⒈  旧指翻译人员。

interpreter;

引证解释

⒈  交际往来之事。

《周礼·秋官·掌交》:“掌邦国之通事而结其交好。”
郑玄 注:“通事,谓朝覲聘问也。”

⒉  通报传达。

汉 刘向 《新序·杂事二》:“靖郭君 欲城 薛,而客多以諫,君告謁者,无为客通事。”

⒊  官名。掌管呈递奏章、传达皇帝旨意等事。

《南史·恩倖传序》:“于时舍人之任,位居九品, 江 左置通事郎,管司詔誥,其后郎还为侍郎,而舍人亦称通事。”
《元史·百官志五》:“译史、通事、知印各二人。”

⒋  旧指翻译人员。

《新五代史·晋出帝纪》:“甲辰, 契丹 使通事来。”
《官场现形记》第五二回:“那个买矿的洋人又来了,后头还跟着一个通事。”
清 祁兆熙 《出洋见闻琐述》:“公餘之暇,再学英文三年之久,能将关单自译,无用通事。”

国语辞典

通事[ tōng shì ]

⒈  朝觐聘问的外交事务。

《周礼·秋官·掌交》:「掌邦国之通事,而结其交好。」

⒉  替人传达请谒的事。

⒊  处理事务。

南朝梁·武帝〈赠谥裴子野诏〉:「文史足用,廉白自居,劬劳通事,多历年所。」

⒋  翻译外国语言的人员或官吏。

《文明小史·第四五回》:「通事翻给奥斯哥等三人听了,三人连连点首。」

分字解释


※ "通事"的意思解释、通事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朴通事谚解》中说:“皮薄肉实切碎肉,当顶撮细似线稍系,故曰稍麦。

2、即如会办防堵节,闲与通习汉语之大酋晤谈,尚不远乎情理,而琐屑事件,不能面商,因而通事,假手其间,勾结洋人,为分肥之计。

3、济阳江瞿昙、吴兴沈徽孚等,以士流舍人通事而已,无权利。

4、其中,朴通事记叙了他所见到的《西游记平话》,该书应出于元明之际。

5、当今波斯人遍及天下,但都是波斯人学华语,学波斯话的除了舌人通事一类便没几个了。

6、此外,古代朝鲜的汉、朝语对照读本《朴通事谚解》也载有取经故事的梗概。

7、所以明代时朝鲜的汉语教本《老乞大、朴通事谚解》都正俗音并列。

8、那几骑从旁边要飞驰而过,那通事舍人却是瞧见韩漠,勒住了马,上下打量一番,终于问道:“敢问……你可是燕国副使韩将军?”。

9、《朴通事·柳蒸羊》对烤羊肉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元代有柳蒸羊,于地作炉三尺,周围以火烧,令全通赤,用铁芭盛羊,上用柳枝盖覆土封,以熟为度。

10、通事舍人 tōng shì shè rén

11、《朴通事谚解》提到有《西游记平话》,其中概括复述“车迟国斗法”。

12、另外,朝鲜古代的汉语教科书《朴通事谚解》中也有多处话本《西游记》的引文。

13、从中国人聚居的久米村即唐营,挑选一名任通事官职的人来担当府学讲解师,每月按一定的时间和课时讲读康熙皇帝的训谕“圣谕衍义”。

14、哈铭在蒙古人中都以善骑射闻名,不然的话,当年北伐打瓦刺也不会挑他这个通事入营从征。

15、目前,已有书画社、吉他社、舞蹈社、大秦外联社、通事翻译社、健身俱乐部、文印社、旅行社、艺家社等10多个社团步入良性经营轨道。

16、创42:23他们不知道约瑟听得出来,因为在他们中间用通事传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