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lián shì
注音ㄌ一ㄢˊ ㄕˋ
⒈ 旧称有节操、不苟取的人。
⒈ 旧称有节操、不苟取的人。
引《孟子·滕文公下》:“陈仲子 岂不诚廉士哉?”
赵岐 注:“陈仲子,齐 一介之士,穷不苟求者。”
《庄子·刻意》:“众人重利,廉士重名。”
《旧唐书·许圉师传》:“尝有官吏犯贜事露, 圉师 不令推究,但赐清白诗以激之,犯者愧惧,遂改节为廉士。”
《宋史·陈宓传》:“大臣所用非亲即故……贪吏靡不得志,廉士动招怨尤,此朝廷权柄有所分也。”
⒈ 有操守、不苟求之士。
引《汉书·卷五·景帝纪》:「其唯廉士,寡欲易足。」
1、但有市籍的商人,不得为官,这就造成了“贾人有钱不得为吏,廉士无赀又不得为官”的局面。
2、战后,赖廉士上校把在二战期间搜集得来的抗日军事情报草图原件悉数捐赠予坎培拉澳洲战争纪念馆。
3、佛汉•威廉士编曲:四季民谣…等。
4、奢侈富豪长梦利俭肥廉士梦长歌义抒才智贫非贱幽展淑情贵益昌。
5、佛汉威廉士的云雀是轻柔的小提琴独奏,乐韵潇酒地于空中飞舞。
6、威廉士家族远征斯坦索姆之地被灭族,其家乡绿林也被屠城。
7、廉士不辱名,信士不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