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


拼音kē jǔ
注音ㄎㄜ ㄐㄨˇ

繁体科舉
词性动词

科举

词语解释

科举[ kē jǔ ]

⒈  指中国从隋唐到清代的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考试制度。

imperial examination;

引证解释

⒈  封建时代对官吏的政绩优劣考核上报。

晋 杜预 《上黜陟课法略》:“今科举优劣,莫若委任达官,各考所统……其六岁处优举者,超用之,六岁处劣举者,奏免之。”

⒉  隋 唐 以来封建王朝分科目考试选拔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亦指这种考试。

《宋史·选举志二》:“自 神宗 朝 程顥、程颐 以道学倡于 洛,四方师之,中兴盛于东南,科举之文稍用 颐 説。”
《古今小说·木绵庵郑虎臣报冤》:“似道 密访其人不得,知是秀才辈所为,乘 理宗皇帝 晏驾,奏停是年科举。”
《儒林外史》第六回:“又过了三四日, 严大老官 也从省里科举了回来。”
叶圣陶 《倪焕之》二:“那时还行着科举,出身寒素,不多时便飞黄腾达的,城里就有好几个。”

国语辞典

科举[ kē jǔ ]

⒈  隋唐到清代用以考选官吏的制度。隋废九品中正制,改置进士等科;唐科目增至五十余,故称为「科举」。后宋用帖括,明清用八股试士,亦沿用科举之称。至清光绪三十一年(西元1905)​始明令废止。

分字解释


※ "科举"的意思解释、科举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明清法律规定,倡优隶卒及其子孙三代,不准参加科举

2、自从西太后废除旧科举制度,他就心灰意懒了.

3、鉴于科举制度的文化特性,文化应是“科举学”学科建设的应有定位。

4、元朝对历代科举考试的管理制度,既有所继承,又结合现实进行了一些新的变革。

5、班辈姓名科甲科举时间任职父。

6、潭州人,落科举子,弃文就武,稍通书算,颇有谋略,亦能布阵排兵。

7、由于科举制度及第者享有丰富的优待的荣誉,而且科举也是普通人出头的重要途径,因此经常会有贫士高中之后抛妻弃子的悲剧发生。

8、由此观之,科举制具有典型的两面性因而其影响也具有典型的双重性。

9、落第士人是科举制度实行后的产物,是被科举所淘汰的士人群体。

10、古代的科举制度,就是通过逐级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吏。

11、朱衣点额解释:朱:红色。指科举中选

12、明代初年乡饮酒礼被割断了与科举制的关联,导致在清代宾兴礼演化成一种成熟的地方性科举典礼。

13、京中有人以长吉父名犯讳,说我不应参加科举

14、科举考试中年龄最大者,要数广东顺德县老秀才黄章。

15、在中国科举史上,唐、宋、辽、金与清代都曾以五言诗作为考试项目之一。

16、古代的课吏、科举制度,曾对汉字书写教育、书法繁荣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1905年清朝取消科举制度,书写汉字主要依靠学校传薪续火。

17、作为世界上最早的文官考试制度,中国的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18、事实上,到了明朝后期,八股文已经变成科举制义文章的一种泛称。

19、在很多人眼中,这种与科举制度捆绑在一起的议论文体,是“僵化”“迂腐”的代名词。

20、荫袭、保举、科举、捐纳、新式学校培养及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