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yì zǐ xī hái
注音一ˋ ㄗˇ ㄒ一 ㄏㄞˊ
成语解释
易子析骸
词性成语
⒈ 谓易子而食,析骸而爨。极言天灾人祸所造成的惨状。
⒈ 谓易子而食,析骸而爨。极言天灾人祸所造成的惨状。参见“易子而食”。
引汉 应劭 《风俗通·皇霸·五伯》:“易子析骸,厥祸亦巨。”
唐 赵元一 《奉天录》卷二:“如或固守穷城,不识天命,必使覆巢破卵,易子析骸。”
⒈ 相互交换孩子吃,劈开尸骨当柴烧。语本后用以形容天灾人祸时,绝粮断炊的惨况。唐·赵元也作「析骸易子」。
引《左传·宣公十五年》:「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
《奉天录·卷三》:「围经五月,粮储罄竭,贼围不解,丕先出私家牛马,用充军食,莫不感激焉,干牛苇弓,并充军食,易子析骸,亦已甚矣。」
1、如果从饥饿上说,那就通了,在中国的历史上,逢到大灾荒年,人相食,甚至析骸以爨,易子而食,这都是常有的事。
2、前留元标据于盛乐,后被重围,析骸易子,倒悬一隅,婴城二载。
3、宋人“易子而食,析骸而爨”,何其残忍,然而其过在楚不在宋。我们要知道,即使冷战也是战。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思想渗透,弱势被强势包围,没有安全感。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一句话,大道理管着小道理。李零
4、易子析骸,未能相告,况是足食足兵,高城深堑,坐待强援,绰有余力。
5、于是相聚萑蒲,胃毛而起,大则跨州连郡,称帝称王,小则千百为群,攻城剽邑,流血成川泽,死人如乱麻,炊者不及析骸,食者不遑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