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记

词语解释
杂记[ zá jì ]
⒈ 记载杂项的笔记;零碎的笔记。
英jottings; notes;
⒉ 写风景、琐事、感想等的一种文体。
英miscellanies (as a type of literature);
引证解释
⒈ 混杂记录。
引《礼记·杂记》 陆德明 释文引 汉 郑玄 曰:“杂记者,以其杂记诸侯及士之丧事。”
孙希旦 集解:“此篇所记,有与《小记》相似者,有与《大记》相似者,又有非丧事而亦记之者,以其所记者杂,故曰《杂记》。”
⒉ 亦作“杂纪”。指正史以外的史料,其中包括记载异闻逸事等笔记。
引《旧唐书·经籍志上》:“乙部为史,其类十有三……三曰杂史,以纪异体杂纪。”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修志十议》:“凡事属琐屑,而不可或遗者……当於正传之后,用杂著体,零星纪录,或名外编,或名杂记,另成一体。”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上》:“史传之外,别有託传,始 东方朔 ;有行状,始 胡翰。碑誌杂记,皆其遗裔也。”
鲁迅 《华盖集·忽然想到(四)》:“历史上都写着 中国 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但如看野史和杂记,可更容易了然了。”
⒊ 文体的一种。题材多样,以记叙风景、琐事、感想为主。
引薛凤昌 《文体论·杂记体》:“杂记一体,所包甚广。凡濬渠筑塘,以及祠宇亭臺,登山涉水,游讌觴咏,金石书画古器物之考订,宦情隐德,遗闻軼事之叙述,皆记也。或施之刻石,则近于碑记;或侈为考据,又近于序跋;虽综名为记,其体不一,是诚杂也。”
国语辞典
杂记[ zá jì ]
⒈ 文体名。记载琐事、器物、山水等杂事。
⒉ 琐碎的笔记。
例如:「生活杂记」。
⒊ 礼记篇名。
引《礼记·杂记》唐·孔颖达·正义:「按郑目录云,名曰杂记者,以其杂记诸侯以下至士之丧事,此于别录属丧服,分为上下,义与曲礼檀弓分别不殊也。」
分字解释
※ "杂记"的意思解释、杂记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贵州历代撰作的史学著述,广涉纪传、编年、纪事本末、杂记稗史、政书奏议、家传谱牒等各种体裁。
2、又见那《杂记》只记录些见闻秩事,并未所获。
3、“题跋”是附于一定载体之后的短小灵活的杂记散文。
4、, 根本性的原因,中国画的精髓是要靠旧学(狭义指历代诗赋随笔杂记逸史)的宽厚功底来滋养的。
5、几乎所有的杂记都是关于穷人和性的.
6、根本性的原因,中国画的精髓是要靠旧学(狭义指历代诗赋随笔杂记逸史)的宽厚功底来滋养的。
7、其内容则是五花八门,有历史掌故、遗闻轶事、文艺随笔、人物评论、科学小品、志怪杂录、读书杂记等。
8、打开电脑, 就急迫地想写下心情杂记。
9、“题跋”是附于一定载体之后的杂记散文。
10、打开电脑,就急迫地想写下心情杂记。
11、我们去观看杂记表演,好吗?
12、随笔、笔谈、笔录、笔丛、偶笔、闲笔、杂记、琐记、漫记、日记、纪闻、纪谈,等等。
13、打开电脑,就急迫地想写下心情杂记.
14、在他的杂记,理想是实现不间断地与上帝。
15、惟所作杂记,尚未成书,其间琐事,时或可采,因为简择数条,附此又惜其一归彼法,百事无成,徒以此无关著述之词,存其名字也。
16、确保你的文章包含一些流行因素,这样你的读者就会发现你的旅途杂记不仅读起来有趣,而且还很有用。
17、杂记文不管是山水游记还是台阁名胜记都写得清新隽永、灵动秀美,勾勒出一幅幅风景优美的艺术画卷;
18、句子都来自经史子集,诗词曲赋、戏剧小说以及文人杂记,其思想观念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儒道释各家经典,从广义上来说,它是雅俗共赏的“经”的普及本。
19、据记载,他还著有《弁言实业杂记》《寡过堂日记》《惜阴轩诗话》等,可惜今天遗失了。
20、本文将《西京杂记》中科技史的全部内容按照科技史的观点进行了分类,并进一步对有关机械、物理的部分内容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关词语
- zá qī zá bā杂七杂八
- zá huì杂会
- wú zá芜杂
- hūn zá昏杂
- chóu zá稠杂
- fēn zá氛杂
- jiáo zá嚼杂
- hún zá浑杂
- zá chǔ杂处
- zá zá杂杂
- zá wù杂物
- zá huán杂环
- cáo zá嘈杂
- luàn zá zá乱杂杂
- lún zá沦杂
- cī zá疵杂
- chān zá搀杂
- bù zá不杂
- fán zá烦杂
- gǔn zá滚杂
- dì jì帝记
- fēng jì封记
- jì dié记谍
- bù jì簿记
- tí jì题记
- àn jì案记
- cōng jì聪记
- dú jì读记
- jì cí记词
- guǎn jì管记
- gǔ jì古记
- diǎn jì典记
- shǐ jì史记
- dào jì道记
- jì chí记持
- shǒu jì手记
- jiān jì笺记
- shū jì书记
- jì de记得
- jì bié记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