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宰相的成语故事

拼音shān zhōng zǎi xiàng
基本解释南朝梁时陶弘景,隐居茅山,屡聘不出,梁武帝常向他请教国家大事,人们称他为“山中宰相”。比喻隐居的高贤。
出处《南史·陶弘景传》:“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暂未找到成语山中宰相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山中宰相)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蚕头燕尾 | 宋·赵佶《宣和画谱·颜真卿》“惟其忠贯白日,识高天下,故精神见于翰墨之表者,特立而兼括。……后之俗学,乃求其形似之末,以谓蚕头燕尾,仅乃得之。” |
闯荡江湖 | 清·郭小亭《济公全传》第60回:“老英雄马元章在外面闯荡江湖数十年,永远不跟绿林人搭过伴。” |
横赋暴敛 | 宋·朱熹《已酉拟上封事》:“国家财用皆出人民,如有不节而用度有阙,则横赋暴敛必将有及于民,虽有爱人之心,而民不被其泽矣。” |
无靠无依 | 元·关汉卿《单刀会》第三折:“献帝又无靠无依,董卓又不仁不义,吕布又一冲一撞。” |
出入将相 | 宋·欧阳修《相州尽锦堂记》:“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 |
素不相识 | 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陆瑁传》:“及同郡徐原,爱居会稽,素不相识,临死遗书,托以孤弱。” |
膏梁子弟 | 唐 颜师古《<急就篇注>叙》:“若夫缙绅秀彦、膏粱子弟,谓之鄙俚,耻于窥涉,遂使博闻之说,废而弗明。” |
仓卒应战 |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只有不肯退却,仓卒应战(例如硝石战斗),表面上似乎在力争主动,实际上是被动的。” |
二十四史 | |
湿哭干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