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牛之鼎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函:包含,包容。能容纳一头牛的大鼎。形容气势宏大。
详细解释
大鼎。
《淮南子·诠言训》:“夫函牛之鼎沸,而蝇蚋弗敢入。”高诱注:“函牛,受一牛之鼎也。”《后汉书·刘陶传》:“其危犹举函牛之鼎,絓纤枯之末,诗人所以眷然顾之,潸焉出涕者也。”李贤注:“函牛之鼎谓大鼎也。”三国魏刘劭《人物志·材能》:“人材有能大而不能小,犹函牛之鼎,不可以烹鸡。”亦省作“函牛鼎”。宋梅尧臣《依韵自和送诗寄潘歙州》:“源流本慷慨,吐论皆经邦。量犹函牛鼎,吾徒媿罌缸。”
受一牛之大鼎也。
《淮南子·诠言训》:「夫函牛之鼎沸,而蝇蚋弗敢入。」注:「函牛,受一牛之鼎也。」;《后汉书·刘陶传》:「其危犹举函牛之鼎,絓纤枯之末。」注:「函牛之鼎,谓大鼎也。」
百科解释函牛之鼎(hánniúzhīdǐng)解释:函:包含,包容。能容纳一头牛的大鼎。形容气势宏大。出处:西汉·刘安《淮南子·诠言训》:“夫函牛之鼎沸,而蝇蚋不敢入。”示例:其危犹举~,絓纤枯之末。★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刘陶传》用法:作宾语;用于比喻句。
出处西汉·刘安《淮南子·诠言训》:“夫函牛之鼎沸,而蝇蚋不敢入。”
例子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刘陶传》:“其危犹举函牛之鼎,絓纤枯之末。”
基础信息
拼音hán niú zhī dǐng
注音ㄏㄢˊ ㄋ一ㄡˊ ㄓ ㄉ一ㄥˇ
繁体圅牛之鼎
感情函牛之鼎是中性词。
用法作宾语;用于比喻句。
字义分解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长夜之饮(意思解释)
- 刻骨铭心(意思解释)
- 悲不自胜(意思解释)
- 墨汁未干(意思解释)
- 来无影,去无踪(意思解释)
- 逃避现实(意思解释)
- 暗约偷期(意思解释)
- 遭事制宜(意思解释)
- 解甲投戈(意思解释)
- 作作有芒(意思解释)
- 福星高照(意思解释)
- 离析涣奔(意思解释)
- 昂昂自若(意思解释)
- 犯颜直谏(意思解释)
- 心绪不宁(意思解释)
- 惺惺惜惺惺(意思解释)
- 母难之日(意思解释)
- 多多益办(意思解释)
- 辱国殄民(意思解释)
- 亟疾苛察(意思解释)
- 卵石不敌(意思解释)
- 枕中鸿宝(意思解释)
- 麇至沓来(意思解释)
- 缺心眼儿(意思解释)
- 先代所美(意思解释)
- 贫女分光(意思解释)
- 抚膺之痛(意思解释)
- 飞鸿羽翼(意思解释)
※ 函牛之鼎的意思解释、函牛之鼎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提供。
相关成语
成语 | 解释 |
---|---|
不知天高地厚 | 不了解事物的复杂性,形容狂妄无知。 |
以指挠沸 | 挠:搅。用手指搅开水。比喻不自量力,一定失败。 |
斤斤计较 | 斤斤:明察细微;引申为琐细。计较细小的事物。现比喻过分计较无关紧要的或琐细的小事。 |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 指只要有志向,有毅力,没有什么办不到的事情。 |
偷闲躲静 | 指偷懒。 |
满座风生 | 见“满坐风生”。 |
口壅若川 | 《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后因以“口壅若川”喻禁舆论之害。 |
南贩北贾 | 为了谋生而到处奔走。 |
知生之民 | 知生:求生存。指在与自然界斗争中求生存的远古人民。 |
语妙绝伦 | 谓言语精妙,无与伦比。 |
右军习气 | 右军: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比喻一味摹拟古人,不能自创一格。 |
保残守缺 | ①指汉代今文经学派儒生墨守残缺不全的今文经典而拘执一家之言。后常用以比喻泥古守旧,不知改进。②指保藏残缺的古籍文献。 |
一狐之掖 | 见“一狐之腋”。 |
易如破竹 | 像劈竹子那样容易。形容办事顺利,毫无阻碍。 |
似笑非笑 | 像笑又不笑。 |
攀高结贵 | 见“攀高接贵”。 |
冬烘头脑 | 冬烘:迂腐,浅陋。指头脑糊涂、愚腐,不明事理的人。亦作“头脑冬烘”。 |
裁红点翠 | ①采摘花卉。②比喻选择华丽的辞藻。 |
枯朽之馀 | 谓衰病残年。 |
隽言妙语 | 指才智过人,语言幽默。 |
不事声张 | 形容做事时保持低调,不扩大声势。 |
三门四户 | 各道门户。 |
蜡丸帛书 | 封在蜡丸中的帛书文件。 |
索诃世界 | 佛教语。即娑婆世界。索诃,梵语Sah?的译音,也译作'娑婆'。意为'能忍'﹑'堪忍'。索诃世界,又名忍士,系释迦牟尼所教化的三千大千世界之总名。 |
一递一句 | 意思是彼此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替谈话,互相应答。 |
四海晏然 | 意思是全国各地太平安定。 |
恨紫怨红 | 各种各样的花竞相开放,让人心烦意恨。形容花姿引起人的伤感。 |
寒恋重衾 | ,意思是寒冬到来时,贪恋温暖,躺在厚厚原被子里,不愿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