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薛争长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滕侯与薛侯争夺席位。指争夺尊位或首位。
详细解释
《左传·隐公十一年》:“滕侯、薛侯来朝,争长。”后以“滕薛争长”为典,谓竞相生长。
宋杨万里《看笋》诗:“笋如滕薛争长,竹似齐夷独清。”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寒冬腊月(意思解释)
- 千里迢迢(意思解释)
- 闪烁其词(意思解释)
- 仗义直言(意思解释)
- 逞怪披奇(意思解释)
- 云车风马(意思解释)
- 秋后算帐(意思解释)
- 风号雨泣(意思解释)
- 调嘴调舌(意思解释)
- 无形无影(意思解释)
- 烂醉如泥(意思解释)
- 腹中兵甲(意思解释)
- 沐露沾霜(意思解释)
- 截发留宾(意思解释)
- 摘艳熏香(意思解释)
- 雷声大,雨点小(意思解释)
- 左宜右宜(意思解释)
- 同胞共气(意思解释)
- 当家理纪(意思解释)
- 冯生弹铗(意思解释)
- 芝残蕙焚(意思解释)
- 登锋陷阵(意思解释)
- 溥天同庆(意思解释)
- 轻财重士(意思解释)
- 自认不讳(意思解释)
- 翠荡瑶翻(意思解释)
- 墨分五色(意思解释)
- 腰金骑鹤(意思解释)
※ 滕薛争长的意思解释、滕薛争长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提供。
相关成语
成语 | 解释 |
---|---|
舍生忘死 | 不把个人的生死放在心上。舍:舍弃。 |
广种薄收 | 薄:少。种植的面积很大,但单位产量却很低。比喻实行的很广泛,但收效甚微。 |
香象渡河 | 佛教用语。比喻悟道精深。也形容评论文字精辟透彻。 |
此中三昧 | 三昧:佛教用语,梵文音译词,意思是“正定”,即屏绝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门修养之法。比喻这里面的奥妙之处。 |
助纣为虐 | 帮助坏人干坏事(纣:商朝末年的暴君商纣王;虐:暴行)。 |
暗礁险滩 | 暗礁:隐没在水中的岩石;险滩:水流湍急的地方。比喻隐藏的祸患和危险。 |
强自取柱 | 谓物性过硬则反易折断。 |
瘠牛羸豚 | 瘠:瘠瘦;羸:病弱的。瘦弱的牛和猪。比喻弱小的民族或国家。 |
彬彬文质 | 彬彬:配合谐调。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
爬罗剔抉 | 爬罗:搜集;剔抉:筛选。指广泛地搜罗,精细地选择。 |
十发十中 | 射十次皆中的。形容善射。 |
长篇累牍 | 累:重 叠;牍:古代写字用的木板。篇幅很长的文章。 |
宗师案临 | 学政到达他主管的地区主持考试。宗师:学政。 |
严父慈母 | 严:严格;慈:慈爱。严厉的父亲,慈祥的母亲。 |
凶终隙末 | 凶:杀人;隙:嫌隙,仇恨;终、末:最后,结果。指彼此友谊不能始终保持,朋友变成了仇敌。 |
酒足饭饱 | 酒喝个足;饭吃个饱。 |
疏慵愚钝 | 疏慵:懒散;愚钝:愚笨迟钝。懒散愚笨。 |
冷眉冷眼 | 形容冷淡或鄙视的神情。 |
争先士卒 | 士卒:士兵。指作战勇敢,都争先在前。 |
存亡未卜 | 卜:猜测,估计。或是活着,或是死了,不能预测。 |
三十二天 | 佛教小乘有部称欲界十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为三十二天。道教称东南西北方各有八天,合称三十二天。 |
三百瓮虀 | 指长期以咸菜度日,生活清贫。虀,咸菜。三百瓮,极言其多,一时吃不完。 |
骑鸾骖凤 | 犹言大驾光临。 |
一茎一草 | 指细微之物。 |
应时之技 | 适应时宜并能谋生的技能。 |
一诎一信 | 指一屈一伸。 |
千古笑端 | 卓绝:程度达到极点,超过一切。超过以往的一切人。 |
单车就路 | 古者出使或乘车。单车,形容车仗﹑随从少,力量单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