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ì

对语


拼音duì yǔ
注音ㄉㄨㄟˋ ㄩˇ

繁体對語

对语

词语解释

对语[ duì yǔ ]

⒈  对偶的词句。

⒉  交谈,对话。

⒊  对偶句中的偶句。

引证解释

⒈  对偶的词句。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下》:“平头上尾,尤忌於时;对语儷辞,盛行於俗。”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七:“其诗卷首有一对语云:‘隔岸水牛浮鼻渡,傍溪沙鸟点头行。’”
郭沫若 《我的作诗的经过》:“﹝我﹞做过《赋得体》的试帖诗,以及这种诗的基步--由二字至七字以上的对语。”

⒉  交谈,对话。

唐 韩愈 《赠崔立之》诗:“入门相对语,天命良不疑。”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一:“老兵不执役,则屏於舍外,常闻其中若有对语者。近听之,则寂然。”
元 萨都剌 《夜泊钓台》诗:“山僧对语夜未央,不知风露满衣裳。”
章炳麟 《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同一禹域之民,而对语或须对译,曷若易之为便?”

⒊  对偶句中的偶句。

清 梁章鉅 《浪迹丛谈·俞陶泉都转》:“今年在 扬州,闻 公眉观察 亦有一联云:‘敬以持己,恕以接物,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生不交利,死不属子,九京可作,捨公其谁与归。’出语本《朱子》,对语本《檀弓》。”

分字解释


※ "对语"的意思解释、对语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在特定的情景语境制约下,通过对语类潜势中三个层次的选择,可以生成不同的语类。

2、我们认为,除了社会因素外,语篇生成者的认知心理因素也对语篇的功能有制约作用。

3、如同人们对句子可作句法分析一样,对语篇也可作语言学分析。

4、图式理论是对语篇理解和生成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

5、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因果关系和时间表征对语篇理解过程中情境模型加工的影响。

6、这种分析有助于对语篇的解码和编码的认识。

7、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时间信息与工作记忆广度对语篇理解中情境模型加工的影响。

8、第二章对语篇分析作简要回顾,并对系统功能理论进行概述。

9、完形填空是英语测试中常见的测试形式之一,它主要用于测试考生对语篇不同层次的阅读理解和完形思维能力。

10、本文对语象的范畴、语象的构成和语象的类别作了初步的探索。

11、复习重点要放在议论文和说明文的阅读上,加强对语篇主旨的概括能力,段落层次的剖析能力以及长难句的分析能力。

12、本文重点通过对语篇词汇衔接中词汇重复模式的分析,讨论了其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3、笔者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及对语篇理论的系统学习,提出了将语篇分析法引入高中英语课文教学的观点。

14、在翻译时,由于译者对语域标记功能解读上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翻译策略。

15、解构是从对语符的编排组合而言,对语符的审读则意味着一种重新建构。

16、语力的概念可溯源至弗雷格,而对语力论的系统研究则发端于奥斯汀言语行为论的创立。

17、国外研究者们从多学科的角度对语篇和性别两者关系的内在规律、受制条件和互动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18、第三章从语境的交际维度阐述了语境对语篇翻译的意义。

19、这就需要译者发挥其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在译语中采取必要的连贯策略,使读者对语篇作出正确解读。

20、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语类进行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