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ān

捐纳


拼音juān nà
注音ㄐㄨㄢ ㄋㄚˋ

繁体捐納

捐纳

词语解释

捐纳[ juān nà ]

⒈  捐资纳粟换取官职、官衔。此制起于秦汉,称纳粟。清中叶后大盛,称为捐纳。朝廷视为正项收入,明订价格行之,加剧吏治腐败,成为一大弊政。

引证解释

⒈  捐资纳粟换取官职、官衔。此制起于 秦 汉,称纳粟。 清 中叶后大盛,称为捐纳。朝廷视为正项收入,明订价格行之,加剧吏治腐败,成为一大弊政。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纯皇初政》:“罢开垦,停捐纳,重农桑,汰僧尼之詔累下,万民欢悦,颂声如雷。”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二:“然开例三载,所入仅二百万有餘,捐纳知县五百餘人。始则缺多易得,后见非数年不能选授,亦復观望徘徊。”
《清史稿·选举志七》:“雍正 二年……帝曰:‘垦田事例,於地方有裨益。向因各捐例人多,难於銓选,降旨停止。年来捐纳应用之人,将次用完,越数年,必致无捐纳之人,而专用科目矣。应酌添捐纳事欵。除道、府、同知不许捐纳,其通判、知州、知县及州同、县丞等,酌议準捐。’”
章炳麟 《訄书·官统下》:“捐纳则废,年资则废,科举则废,将论官者必於大学。”

分字解释


※ "捐纳"的意思解释、捐纳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捐纳种种弊政,农民于缴纳额定的赋税以外,又加上一层军兵费的新负担。

2、便召聚众祭司和利未人,吩咐他们说,你们要往犹大各城去,使以色列众人捐纳银子,每年可以修理你们神的殿。

3、荫袭、保举、科举、捐纳、新式学校培养及留学生。

4、但是,由于传统经济与政治等方面的原因,他们倾向于用赚来的钱购买土地或者捐纳官职,而不是扩大再生产。

5、平民通过捐纳,即可获得做官的资格,等候铨选补缺,应卯候任,从而成为官僚队伍的候补者,得以跻身王朝社会中的特权阶层。

6、自明景泰元年始,富家子弟捐纳财货于官府,以入国子监肆业,称为监生,可不经府州县学考试,直接参加省城或京城的考试。

7、在他面前的桌上,有一张捐官的引单,上面除了注明他捐纳的银两数量,还有祖宗五代的姓名籍贯,再有他本人的相貌特征的描述。

8、至于捐纳黄金万两嘛,那的确有点不近人情。

9、清代有关捐纳的社会舆论在甲午战争前后空前活跃,且逐渐形成“三论”并存、“停”论为主流的宏观态势。

10、疏请禁司坊擅理词讼,奸徒包揽捐纳,牙行霸占货物,流娼歌舞饮宴,饬部议,定为令。

11、况官由众举而来,磊落光明,此捐纳者之婢膝奴颜声价百倍矣。

12、捐纳也有其好处啊,雍正爷时期的3个模范总督,李卫是捐纳出身,鄂尔泰是祖宗余荫,田文镜是监生出身,竟没有一个是正儿八经的进士及第。

13、霍天见他胸前补子上绣有一白鹇,知道是个从五品的官,比父亲捐纳的四品候补道员还低上两级,心里一宽,看来是没什么事情。

14、清代官学教师的选拔方式沿承明代,但也有不同,其中通过捐纳的方式选拔官学教师是典型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