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谏

词语解释
纳谏[ nà jiàn ]
⒈ 接受规劝。多指君主接受臣下进谏。
⒉ 向君主进谏。
引证解释
⒈ 接受规劝。多指君主接受臣下进谏。
引《国语·晋语八》:“纳諫不忘其师,言身不失其友。”
唐 陆贽 《贞元九年大赦制》:“纳諫如响,任贤勿疑。”
金 王若虚 《臣事实辨》:“臣以进言为忠,君以纳諫为圣。”
《前汉书平话》卷中:“任用贤士,纳諫如流。”
《清史稿·高宗纪》:“锦县 生员 金从善,以上言建储立后,纳諫施德,忤旨,论斩。”
⒉ 向君主进谏。
引汉 荀悦 《汉纪·昭帝纪》:“及王之徵也, 吉 遂 又数纳諫,王不能用,遂至於废。”
国语辞典
纳谏[ nà jiàn ]
⒈ 接受规劝、谏言。
引《国语·晋语八》:「纳谏不忘其师,言身不失其友。」
《北史·卷二三·于栗䃅传》:「自古明王圣主,皆虚心纳谏,以知得失,天下乃安。」
分字解释
※ "纳谏"的意思解释、纳谏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皆贤,臣民得所而已。
2、善于纳谏:企业家和他的队伍必须善于纳谏。
3、或谓之表木,以表王者纳谏也,亦以表识衢路也。
4、贫穷而有智慧的少年人,胜过年老不肯纳谏的愚昧王.
5、他认为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是“不闻其过”,因此劝告皇帝虚怀纳谏,“开不讳之路”,选贤任能,励精图治。
6、纳谏求贤,有容乃大;激浊扬清,无欲则刚。
7、至于虚己纳谏,不好畋猎,不尚玩好,不用玉器,饮食不贵异味,御厨止用羊肉,此皆祖宗家法所以致太平者。
8、古有“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佳话,齐威王采纳邹忌的讽谏,重赏那些给自己提意见的臣民,一时“门庭若市”,很快就善政声名远播,国力大为提升。
9、畏天命、遵祖制、慎言动、纳谏章、勤学问、重库款;在“重库款”。
10、有了一颗星球财富打底的李庠自然纳谏如流,但是再次打量了一下所在的胖子朋友的这间医院宿舍,最终开口道:蛋蛋,我要租一间房子。
11、古代最佳“进谏纳谏”的样板,大约非唐太宗和魏徵莫属了,两人君圣臣贤,受到古今舆论的一致称赞。
12、愿陛下怜二臣无辜,赦还本国,清平各地,使君臣喜乐于尧天,万姓讴歌于化日,臣民念陛下宽洪大度,纳谏如流,始终不负臣子为国为民之本心耳。
13、唐太宗克己纳谏、励精图治,开创贞观盛世;曾国藩克己戒色、修身治国,立下不朽功业。
14、历史上的明君,大多深谙厚黑之道,他们或是礼贤下士,听取别人的建议,或是纳谏如流,倾听他人的批评,不以此为逆。
15、虚心纳谏与善于进言是谏铮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历朝历代、朝野上下都对之讨论得极为热烈。
16、赢政能不拘于礼数接见顿弱,表现了此时的赢政虚心纳谏的勇气与胸怀大局的气度。
17、贫穷而有智慧的少年人,胜过年老不肯纳谏的愚昧王。
18、贫穷而有聪明的少年人,胜过年老不肯纳谏的愚昧王。
19、唐太宗励精图治, 纳谏如流 ,逐渐恢复唐朝的国力。
20、他骄纵凶残,拒绝纳谏,杀了一代名将忠臣伍子胥,重用奸臣,堵塞言路。
相关词语
- ài nà艾纳
- nà jiǎ纳甲
- fù nà赋纳
- bāo nà苞纳
- nà xiáng纳降
- nà chǒng纳宠
- nà bù纳步
- cǎi nà采纳
- nà cǎi纳采
- kē nà科纳
- fù nà附纳
- jiāo nà交纳
- nà mèn纳闷
- guī nà归纳
- nà fǎng纳访
- nà bài纳拜
- nà cuì纳粹
- fǔ nà俯纳
- nà kuǎn纳款
- nà lù纳禄
- mò jiàn默谏
- mǐn jiàn悯谏
- jiàn shěng谏省
- kuī jiàn窥谏
- jiàn zhèng谏诤
- jiàn cǎo谏草
- jiàn zhí谏职
- jí jiàn极谏
- sī jiàn司谏
- dù jiàn杜谏
- jiàn chǔ谏楚
- jiàn jiè谏戒
- fēng jiàn风谏
- jiàn nán谏难
- jiàn gōng谏工
- chù jiàn触谏
- bǐ jiàn笔谏
- jiàn cáo谏曹
- tái jiàn台谏
- jiàn qiē谏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