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谏

词语解释
纳谏[ nà jiàn ]
⒈ 接受规劝。多指君主接受臣下进谏。
⒉ 向君主进谏。
引证解释
⒈ 接受规劝。多指君主接受臣下进谏。
引《国语·晋语八》:“纳諫不忘其师,言身不失其友。”
唐 陆贽 《贞元九年大赦制》:“纳諫如响,任贤勿疑。”
金 王若虚 《臣事实辨》:“臣以进言为忠,君以纳諫为圣。”
《前汉书平话》卷中:“任用贤士,纳諫如流。”
《清史稿·高宗纪》:“锦县 生员 金从善,以上言建储立后,纳諫施德,忤旨,论斩。”
⒉ 向君主进谏。
引汉 荀悦 《汉纪·昭帝纪》:“及王之徵也, 吉 遂 又数纳諫,王不能用,遂至於废。”
国语辞典
纳谏[ nà jiàn ]
⒈ 接受规劝、谏言。
引《国语·晋语八》:「纳谏不忘其师,言身不失其友。」
《北史·卷二三·于栗䃅传》:「自古明王圣主,皆虚心纳谏,以知得失,天下乃安。」
分字解释
※ "纳谏"的意思解释、纳谏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刘善于用人,能够纳谏,项用人唯亲,自恃拒谏。
2、五月辛巳,齐献武王来朝,请令百官月一面敷政事,明扬仄陋,纳谏屏邪,亲理狱讼,褒黜勤怠;牧守有愆,节级相坐;椒掖之内,进御以序;后园鹰犬,悉皆放弃。
3、虚心纳谏与善于进言是谏铮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历朝历代、朝野上下都对之讨论得极为热烈。
4、纳谏求贤,有容乃大;激浊扬清,无欲则刚。
5、勿恃小智,勿弄奇巧,息竞争心,它包含了大智若愚、藏巧于拙,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谨言慎行、因势利导,精益求精,虚心纳谏、博采众长,居安思危、留有余地等范畴。
6、历史上的明君,大多深谙厚黑之道,他们或是礼贤下士,听取别人的建议,或是纳谏如流,倾听他人的批评,不以此为逆。
7、所谓“大门敞开、虚心纳谏”的政策听起来虽然不错,但如果你是新老板的话,当你从大家身边走过时,大家肯定会觉得有一些不舒服。
8、陛下能纳谏如流,实在是我大秦的福气!
9、唐太宗虽然懊恼,却不敢怪罪魏征,因为他太想做好一个能纳谏的贤君,只好不再玩小鸟了。
10、虽然朕自以为自己一向很是大度,纳谏如流,但有时的确也会很专断,放纵自己的性子。
11、朱明复变现得虚怀若谷,纳谏如流。
12、作为皇帝,李嗣源善于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广泛纳谏.
13、唐太宗励精图治, 纳谏如流 ,逐渐恢复唐朝的国力。
14、昨天上午,省高院开门纳谏,邀请20位知名律师给法院“挑刺儿”。
15、唐太宗克己纳谏、励精图治,开创贞观盛世;曾国藩克己戒色、修身治国,立下不朽功业。
16、唐太宗得一犯颜直谏的魏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政治修明,慎始敬终,开创贞观盛世。
17、或谓之表木,以表王者纳谏也,亦以表识衢路也。
18、他认为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是“不闻其过”,因此劝告皇帝虚怀纳谏,“开不讳之路”,选贤任能,励精图治。
19、庶百姓知陛下宽仁大度,纳谏容流,而保护有功之臣。
20、他骄纵凶残,拒绝纳谏,杀了一代名将忠臣伍子胥,重用奸臣,堵塞言路。
相关词语
- nà nǚ纳女
- nà jiàn纳谏
- bāo nà苞纳
- nà hēng纳亨
- fù nà附纳
- nà hǎn纳罕
- nà lǚ纳履
- nà gù纳顾
- chéng nà承纳
- nà kuǎn纳款
- nà huò纳货
- bǎn nà版纳
- cǎi nà采纳
- nà qiè纳妾
- cún nà存纳
- nà jiān纳监
- jiē nà接纳
- nà jiāo纳交
- nà shàn纳善
- nà jí纳级
- fēng jiàn风谏
- sān jiàn三谏
- jí jiàn极谏
- jiàn jiè谏戒
- bǐ jiàn比谏
- jié jiàn讦谏
- jiàn lù谏路
- jiàn guǐ谏匦
- liè jiàn列谏
- jiàn guò谏过
- jiàn dāng谏当
- cóng jiàn从谏
- xiǎn jiàn显谏
- jiàn cǎo谏草
- miàn jiàn面谏
- jiàn zhǐ谏止
- jiàn liè谏列
- qiē jiàn切谏
- nì jiàn逆谏
- cái jiàn裁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