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éngzhǐ

承旨


拼音chéng zhǐ
注音ㄔㄥˊ ㄓˇ

承旨

词语解释

承旨[ chéng zhǐ ]

⒈  亦作“承指”。逢迎意旨。

⒉  接受圣旨。

⒊  官名。唐代翰林院有翰林学士承旨,位在诸学士上。凡大诰令、大废置、重要政事,皆得专对。宋元仍其制。元赵孟俯曾为此官,世称赵承旨。明废。参阅唐元稹《翰林承旨学士记》。又五代枢密院有枢密院承旨、副承旨;宋代枢密院有都承旨、副承旨。初用武臣,后参用文臣。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十二》。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承指”。逢迎意旨。

《韩非子·八奸》:“优笑侏儒,左右近习,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先意承旨,观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
《汉书·楚元王刘交传》:“侍御史以为 光 望不受女,承指劾 德 诽谤詔狱,免为庶人。”
晋 张华 《博物志·杂说上》:“王莽 时,郡国多称瑞应,岁岁相寻,皆由顺时之欲,承旨求媚,多无实验。”

⒉  接受圣旨。

《新唐书·百官志二》:“许敬宗、李义甫 为相,奏请多畏人之知也,命起居郎,舍人对仗承旨,仗下,与百官皆出,不復闻机务矣。”

⒊  官名。 唐 代翰林院有翰林学士承旨,位在诸学士上。凡大诰令、大废置、重要政事,皆得专对。 宋 元 仍其制。 元 赵孟頫 曾为此官,世称 赵承旨。明 废。参阅 唐 元稹 《翰林承旨学士记》。又 五代 枢密院有枢密院承旨、副承旨; 宋 代枢密院有都承旨、副承旨。初用武臣,后参用文臣。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十二》。

国语辞典

承旨[ chéng zhǐ ]

⒈  承接圣旨。

《新唐书·卷四七·百官志二》:「许敬宗、李义府为相,奏请多畏人之知也,命起居郎、舍人对仗承旨,仗下,与百官皆出,不复闻机务矣。」
明·陈与郊《昭君出塞·第一折》:「守宫的,快请你王娘娘承旨!」

分字解释


※ "承旨"的意思解释、承旨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帝后并尊,自古未见,群臣震惊之余却无人敢有二言,三公之下,望风承旨

2、可是一些官吏总是望风承旨,无事生非。

3、记室承旨,报密书曰:顷者昆山火烈,海水群飞,赤县丘墟,黔黎涂炭。

4、“当是时袁氏声威倾天下,功名之士望风承旨,方且奔走攀附之不暇,而陈介白独毅然不屑,其度量相越,岂不远哉。

5、翰林学士承旨杜让能宿直禁中,闻之,步追乘舆,出城十馀里,得人所遗马,无羁勒,解带系颈而乘之,独追及上于宝鸡。

6、看看曹子建集传,还可以知道当时有许多人望风承旨,把他攻击得不成个样子,他就带着几个老弱残丁,迁来徙去,终于死去。

7、“有机智,遇事辄先意承旨,深嬖之。

8、州县官望风承旨,讳匿不报,已成惯例。

9、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当时所谓天下的大部份地区之后,要臣民对他礼拜如神。希腊多数城市望风承旨,纷纷为他建立生祠。

10、窦宪既平匈奴,威名大盛,朝臣震慑,望风承旨

11、以玄宗之睿哲,而惑于二人者,盖巧言令色,先意承旨,财利诱之,迷而不悟也。

12、刘氏多智,善迎意承旨,其他嫔御莫得进见。

13、丙申,吕文德超授太尉、京湖安抚制置屯田使、夔路策应使兼知鄂州,李庭芝右文殿修撰、枢密都承旨、两淮安抚制置副使、知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