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ì

虚士


拼音xū shì
注音ㄒㄨ ㄕˋ

繁体虛士

虚士

词语解释

虚士[ xū shì ]

⒈  徒有虚名的人。

引证解释

⒈  徒有虚名的人。

《韩非子·制分》:“是以虚士立名於内,而谈者为略於外……故其法不用,而刑罚不加乎僇人。”
《陈书·姚察传》:“沛国 刘臻 窃於公馆访《汉书》疑事十餘条,竝为剖析,皆有经据。 臻 谓所亲曰:‘名下定无虚士。’”
宋 王谠 《唐语林·识鉴》:“阎立本 善画,至 荆州 视 张僧繇 旧跡,曰:‘定虚得名耳。’明日又往,曰:‘犹是近代佳手耳。’明日又往,曰:‘名下无虚士。’坐卧观之,留宿其下一日不能去。”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叙画》:“古人作画,皆有深意,运思落笔,莫不各有所主。况名下无虚士,相传既久,必有过人处。”

国语辞典

虚士[ xū shì ]

⒈  徒具虚名的人。

《陈书·卷二七·姚察传》:「沛国刘臻窃于公馆访汉书疑事十余条,并为剖析,皆有经据。臻谓所亲曰:『名下定无虚士。』」

分字解释


※ "虚士"的意思解释、虚士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言辞不爽,谓之金石语;乡党公论,谓之月旦评。逢人说项斯,表扬善行;名下无虚士,果是贤人。

2、盛名之下无虚士,纵她十八娇龄,纵她柔弱打扮,她依然是绿林之辈闻之肃敬的“赤链”。

3、几名陵园官吏交换了一个神色,果然是盛名之下无虚士,这鹰扬中郎将和麾下兵将确是了得,怪不得传闻中屡战屡胜,杀得十余万黄巾尸横遍野。

4、众人原先见他衣着光鲜好似纨袴子弟,虽是惧于藏拙之名,心中未必服气,此刻才知,藏拙盛名之下,果无虚士

5、余帮主请了,鞭捕张靖也是盛名之下无虚士啊,张兄来我荔城也不通知肖某一下,也好让肖某来给张兄接风洗尘。

6、言辞不爽,谓之金石语;乡党公论,谓之月旦评。 逢人说项 斯,表扬善行;名下无虚士,果是贤人。

7、呵,方才在客厅时听小沙弥言讲,方圆五十里内前辈为第一人,常有各地名家高手闻名前来请教切磋,所谓盛名之下无虚士,前辈太过自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