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句
1、“明德慎罚”、“令顺民心”是我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基本观念,我们寄希望法规能够惩恶扬善,何谓善恶,民心自有公断。
2、西周时期,周公提出“明德慎罚”,后经孔、孟、董仲舒等人加工为“德主刑辅”,成为封建社会的法制原则。
3、在中华民族天人合一、人性本善、明德慎罚的思维方式影响下,中国古代从周朝到清朝,实行了死刑缓期执行的制度。
4、“刑法者,国之重器也”,先贤们从历代兴衰中总结出了“明德慎罚”的法谚,在此种情势下,也有拿出来再学习的必要了。
5、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荀子·成相》),尽管如此,主张“人性恶”的荀子仍然强调德为行政之本。
6、周公强调的核心观点,就是后世经常重复的“明德慎罚”——这四个字,构成了《康诰》的主题词。
7、“无刑”的具体方式是“明德慎罚”———崇尚德政,慎施刑罚,惟敬王刑,以成三德。
8、某以为治理国家须明德慎罚、惟刑之恤。
9、据说一代名臣魏征就经常拿“明德慎罚”、“惟刑恤哉”之类的圣贤之言告诫唐太宗,唐太宗对此也深表赞成,而且在实际行动上也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
10、所以到了周王朝,周公对成王的教诲便成了“明德慎罚”、“敬德保民”、“以德配天”。
11、西北政法大学付玉明副教授认为中国古代法律中的明德慎罚、德主刑辅思想,均可作为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文化渊源。
12、, 配流刑的出现是封建统治者“明德慎罚”传统思想的反映,体现了唐宋之际社会的重大变革。
13、从这种见解出发,周公提出了“明德慎罚”的主张。
14、武王克商、殷周革命之后,周公鉴于纣王失德亡国的教训,提出‘明德慎罚‘的口号,要求统治者‘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奠定了人本主义的基础。
15、并提出明德慎罚原则,要求以德为指导,力求做到刑罚得中,从而缓和了周初尖锐的阶级矛盾,造就了“成康之治”。
16、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提出“宽惠柔民,定四民之局”和慎用其六柄的治国思想,就是在周朝明德慎罚以九职任万民的思想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
17、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
18、西周统治者从殷“不敬其德,乃早坠其命”的结局中,制定了“克明德慎罚”的方略。
19、它肇始于西周时期周公提出的“明德慎罚”,中经春秋战国儒家传扬的“为政以德”,形成于董仲舒的“德主刑辅”。
20、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明德慎罚”的法律思想,汉时则明确提出“德主刑辅”的思想,并强调“使之以和”。
相关词语
- fā míng发明
- míng qú明渠
- cōng míng聪明
- míng qīng明清
- liú míng流明
- míng xīn明心
- míng yàn明艳
- míng xì明细
- fù míng复明
- míng wén明文
- kè míng克明
- míng chá明察
- míng cháo明朝
- lí míng黎明
- míng kuài明快
- míng chè明澈
- míng huī明辉
- biāo míng标明
- míng mèi明媚
- zhāng míng章明
- yào dé燿德
- chéng dé成德
- bào dé暴德
- chōng dé冲德
- dé yóu rú máo德
- bài dé拜德
- bǐ dé比德
- míng dé眀德
- bào dé报德
- dào dé道德
- shī dé师德
- wáng dé王德
- biǎo dé表德
- ān dé安德
- fǎn dé反德
- chēng dé称德
- dé yù德育
- chāng dé昌德
- chún dé醇德
- rén dé仁德
- qīng shèn清慎
- shèn róng慎容
- cái shèn裁慎
- pǔ shèn朴慎
- shěng shèn省慎
- shèn mì慎秘
- jìng shèn敬慎
- shèn lǐ慎礼
- shèn shǒu慎守
- kǒng shèn恐慎
- shèn sī慎思
- shèn zhí慎职
- shèn jìng慎静
- kǎo shèn考慎
- shèn jié慎节
- dǐ shèn底慎
- shèn xíng慎刑
- jiǎn shèn检慎
- shèn jiān慎缄
- liù shèn六慎
- tiān fá天罚
- fá jiǔ罚酒
- yì fá轶罚
- fá jí罚殛
- fá yuàn罚愿
- fá jué罚爵
- jí fá殛罚
- juān fá镌罚
- fá huán罚锾
- shěn fá审罚
- fá è罚恶
- huò fá祸罚
- fàn fá犯罚
- piān fá偏罚
- xiàn fá宪罚
- xiǎn fá显罚
- jīn fá金罚
- fá qiú罚球
- kù fá酷罚
- fá chóu罚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