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官

词语解释
选官[ xuǎn guān ]
⒈ 古代称主管铨选的官,指吏部。
⒉ 指听候吏部选任官职。
引证解释
⒈ 古代称主管铨选的官,指吏部。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德行》:“﹝ 韩康伯 ﹞母 殷 ……语 康伯 曰:‘汝若为选官,当好料理此人。’ 康伯 亦甚相知。
引韩 后果为吏部尚书。”
《梁书·范云传》:“及居选官,任守隆重。”
宋 韩琦 《论青苗》:“如不愿请领,即具结罪状,入马递申,以凭选官晓諭。”
⒉ 指听候吏部选任官职。
引《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他母亲姓 白,是个京师人,当初 徐 家老爷在京选官,,娶了来家的。”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大郎 道是选官须得使用纔有好地方,只得把膏腴之产尽数卖掉……只靠着女壻选官之后,再图兴旺,所以毫不吝惜。”
国语辞典
选官[ xuǎn guān ]
⒈ 铨选官吏。
⒉ 主管铨选的官吏,如旧日的吏部。
引《梁书·卷一三·范云传》:「及居选官,任守隆重。」
分字解释
※ "选官"的意思解释、选官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使选官的终决权牢牢控制在皇帝手中,让进士们对皇帝终生感恩戴德,情愿做牛做马,效忠前后。
2、金朝时期,荐举是一种重要的选官制度。
3、如何看待和分析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是本文的中心议题。
4、元朝选官制度兼顾各个层面的人员,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入仕空间。
5、照《明会典》所说,吏目三年一考,三考满后可由吏部选官。
6、西汉时期,官僚制度逐步发展,选官、考课、退休等制度进一步完善,这些都导致官僚阶层社会地位发生变化。
7、主要表现在:1、选官的限制性法规遭到破坏,选拔人才标准的天平向外戚、宦官势力和世家大族势力倾斜。
8、察举是当时最主要的选官方式之一,与察举的对比能了解各自在选官体系中的地位。
9、比之明代,清代的选官制度有了较大改变。
10、在书写汉代历史最光彩夺目的篇章的过程中,他大胆改革选官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并知人善任,使得各方面人才风起泉涌,极一时之盛。
11、可是,中国毕竟是一个有着1300多年考试选官历史的国家,虽然有门荫和捐班制度,但官员的主流,还是由考试选出的。
12、唐代的隐士,是布衣入仕前的等待,也是读书人得第后或罢官后的选官的等待。
13、我们知道,九品中正制是曹魏始创的选官制度。
14、刘宏沉吟道,对于目前仍以察举选官为主的帝国来说,还不到推行科举的时候,这些官宦人家的子弟就是帝国今后的栋梁,不能任由他们飞鹰走马地在家荒废掉。
15、山涛山涛为选官,欲举康自代,康书告绝,事之眀审者也。
16、这是其历史因素,即有了前车与后辙的传统,所谓一畦萝卜一畦菜,天下选官者,并非都是漫天撒网。
17、历经九品中正选官体制占主导的魏晋南北朝,郎官完成了这两种趋势的演变。
18、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世族盛行,选官依照于“九品中正制”,特重门第,有司选举必稽谱牒。
19、孔子主张,选官和用人要从人民群众的感受出发,人民想要的就给予他们,人民厌恶的就不要强加于他们,要取悦于民,不能和老百姓戗着走,对着干。
20、汉代另一个重要选官制度是孝悌力田,始于汉惠帝四年(前191),名义上是奖励有孝父母、敬兄长的德行和能努力耕作的人。
相关词语
- zhào xuǎn诏选
- xuǎn zhǐ选址
- rèn xuǎn任选
- zhěng xuǎn整选
- xuǎn shǒu选手
- gāo xuǎn高选
- zhòng xuǎn中选
- xuǎn cái选材
- shāi xuǎn筛选
- xuǎn gòu选购
- gēng xuǎn更选
- dōng xuǎn东选
- cān xuǎn参选
- yà xuǎn穵选
- gōng xuǎn公选
- xuǎn kè选课
- bǔ xuǎn补选
- cǎi xuǎn采选
- guì xuǎn贵选
- xuǎn bá选拔
- bǔ guān补官
- cí guān词官
- bǎo guān保官
- bǎn guān板官
- qì guān器官
- wèi guān尉官
- bēi guān卑官
- bí guān鼻官
- guān fǔ官府
- guān sī官司
- cí guān辞官
- wǔ guān武官
- chú guān除官
- bīng guān兵官
- biǎn guān贬官
- biàn guān便官
- jūn guān军官
- shōu guān收官
- guān rén官人
- fǎ guān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