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īzhǐ

知止


拼音zhī zhǐ
注音ㄓ ㄓˇ

知止

词语解释

知止[ zhī zhǐ ]

⒈  谓志在达到至善的境地。语本《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谓懂得适可而止;知足。

引证解释

⒈  谓志在达到至善的境地。

语本《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朱熹 集注:“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
唐 柳宗元 《酬娄秀才寓居开元寺》诗:“味道怜知止,遗名得自求。”
宋 程颐 《四箴·听箴》:“卓彼先觉,知止有定。闲邪存诚,非礼勿听。”

⒉  谓懂得适可而止;知足。参见“知止不殆”。

《韩诗外传》卷五:“贪物而不知止者,虽有天下不富矣。”
《新唐书·李靖传》:“﹝ 靖 ﹞会足疾,恳乞骸骨,帝遣中书侍郎 岑文本 諭旨曰:‘自古富贵而知止者盖少……公今引大体,朕深嘉之。’”
《四游记·铁拐独步遇师》:“知止不求才,金睛半倦开;振衣千仞冈,何必恋尘埃?”
清 唐孙华 《九月十八日高咏堂小集分韵得平字》:“量力宜知止,适志在无营。”

国语辞典

知止[ zhī zhǐ ]

⒈  适可而止,不作无限的要求。

《老子·第四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四游记·东游记·第四回》:「知止不求才,金睛半倦开,振衣千仞冈,何必恋尘埃?」

⒉  知其所应止之处。

《礼记·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宋·朱熹〈章句〉:「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

分字解释


※ "知止"的意思解释、知止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一代楷模朕观自古已来,身居富贵,能知止足者甚少。

2、“知足常足,终生不辱;知止常止,终生不耻。

3、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4、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5、战胜口腹之欲,合理膳食才能拥有健康的身体;战胜好色之欲,合乎道德才能拥有和谐的家庭;战胜贪婪之欲,知足知止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

6、“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7、奇怪的是,进入之后即使已经腰缠万贯,却不可能知足知止,更多的是在迷离光晕中无所适从,不知巨额钱财要将自己导向何方。

8、翳大念与长图,学在郊而知止;将以流元音于靡穷,垂令闻而不已焉。

9、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10、自觉控制欲望,知足常乐、知足知止,始终保持得之淡然、失之坦然、顺其自然的良好心态。

11、人天合一,虚心实腹,无为而治,不言之教……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1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13、要勤政廉政,艰苦奋斗、埋头苦干,严于律己、真朴简约,知足知止、做出表率。

14、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15、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辩者,辩其所不能辩也。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

16、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17、宇宙还可到达边缘,情性则没有个尽头。只有少欲知止,立个限度。

18、给欲望安上闸门、给行为划上边界,方能知足知止、适可而止。

19、游离于生意之外,像灵魂一样站在高处看自己,看自己如何有所为有所不为,看自己如何清心寡欲,知进知退,知足知止

20、大家志同道合、知止不殆,在企业不断成长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