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ìzhī

致知


拼音zhì zhī
注音ㄓˋ ㄓ

致知

词语解释

致知[ zhì zhī ]

儒家哲学用语。语出《礼记 · 大学》:“致知在格物。”历代儒家学者对此有不同解释。汉郑玄认为“致知”是使人“知善恶吉凶之所终始”;宋朱熹认为“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明王守仁则认为“致知”即“致吾心之良知”。参见“致良知”。

国语辞典

致知[ zhì zhī ]

推极知识。

例证《礼记 · 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分字解释


※ "致知"的意思解释、致知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只是,守仁的龙场悟道,用的还是传统的格物致知用语,还点不出“良知”。

2、意义转换一方面彰显了传统格物致知的知识论意义;

3、朱子以为,只有在事事物物上求得一定理,才能 止于至善 ,故需要下格物致知的工夫。

4、程朱“格物致知”论的失败正是其整个悲剧命运的一个缩影,它对理解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之发展滞后亦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5、本文论述太谷学派以儒佛道三教合一的思想解释《大学》“格物致知”,提出了自己新的观念。

6、他以“格物致知”阐述其认识论和方法论。

7、万物皆有道,格物致知,要用心去体会,去感受……

8、他们皆是某一领域的顶尖之人,像萧传香精于建筑设计,学的是格物致知之学,而萧华楼则是被当做一派掌门培养,即所谓的帝王术。

9、——通过格物致知来达到一颗没有私心物欲的心,心中的理也就是世间万物的理,知而行之,努力做到为善去恶。

10、‘格物’可以理解为即物穷理,凡事都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致知’是指要做一个真正的明白人,为人行事决不糊涂。

11、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朱熹

12、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13、白崖书院少主孔庖,年方志学,却独自一人踏上格物致知之途。

14、中国传统空间美学追求格物致知,探索“物”在各种平衡下的潜力,驱使设计表现出人性化的一面,强调人与自然的对话。

15、原指格物致知,即穷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

16、先秦时期,已存在知行之辩,主要源于哲人思者对人们的致知过程和践行过程的思考和反思。

17、其妙乃以吾神合彼神,吾靈合彼靈,儒書謂致知格物是矣。

18、实际上,“格物致知”包含更多的还是“即物穷理”的意思。

19、柳致知一时不知所措,他第一次领教了苗女的大胆,阿梨不等柳致知回答,说:“阿哥,过几日阿梨去学校看你!”。

20、G点的声音在刘明耳畔响起,刘明打开格物致知模式观察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