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ìzhī

致知


拼音zhì zhī
注音ㄓˋ ㄓ

致知

词语解释

致知[ zhì zhī ]

儒家哲学用语。语出《礼记 · 大学》:“致知在格物。”历代儒家学者对此有不同解释。汉郑玄认为“致知”是使人“知善恶吉凶之所终始”;宋朱熹认为“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明王守仁则认为“致知”即“致吾心之良知”。参见“致良知”。

国语辞典

致知[ zhì zhī ]

推极知识。

例证《礼记 · 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分字解释


※ "致知"的意思解释、致知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但她没有致知格物之功,“略见些风波就改了样子”,贾母说她,“若这样没见识,也就是小气了”。

2、意义转换一方面彰显了传统格物致知的知识论意义;

3、清末,物理、化学等学科被统名为“格致”,这是格物致知的简称。

4、中国传统空间美学追求格物致知,探索“物”在各种平衡下的潜力,驱使设计表现出人性化的一面,强调人与自然的对话。

5、总之道理原性广大精微, 古圣先贤 原为格物致知穷理尽性大学问,今人只作笼利想,故不得不以术行耳。

6、当我们祈求精神世界的护持时,只要诚心够一定有求必应。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7、儒家与道家在这第二步也是相同,儒家更进一步的典籍大多都是写人情道理教人格物致知,道家的诸多道经也都描述他们认识的天地大道。

8、“‘格物’可以理解为即物穷理,凡事都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致知’是指要做一个真正的明白人,为人行事决不糊涂。

9、程朱“格物致知”论的失败正是其整个悲剧命运的一个缩影,它对理解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之发展滞后亦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0、在离震旦大学不远处的一家咖啡厅的二楼一间包厢中,柳致知和尤佳嘉对面而坐,桌子上两杯咖啡冒着热气,散发着一种咖啡特有的苦香。

11、朱子以为,只有在事事物物上求得一定理,才能止于至善,故需要下格物致知的工夫。

12、白崖书院少主孔庖,年方志学,却独自一人踏上格物致知之途。

13、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

14、柳致知一时不知所措,他第一次领教了苗女的大胆,阿梨不等柳致知回答,说:“阿哥,过几日阿梨去学校看你!”。

15、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王阳明

16、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朱熹

17、安玓,人是万物之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而你的特长,就是格物致知

18、原指格物致知,即穷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

19、他以“格物致知”阐述其认识论和方法论。

20、忽然动了动手指,略有些本能的开启格物致知小心打探四周后,倏地将双眼睁开,整个人更像是一把标枪一般昂然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