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án

嫌隙


拼音xián xì
注音ㄒ一ㄢˊ ㄒ一ˋ
词性名词


嫌隙

词语解释

嫌隙[ xián xì ]

⒈  因猜疑或不满而产生的。

久结嫌隙。——《三国志·陆逊传》
今以睢眦之恨,乃成嫌隙?

feeling of animosity;

⒉  仇怨。

从来做事的人,一生嫌隙,不知火并了多少!——《初刻拍案惊奇》

引证解释

⒈  亦作“嫌隟”。亦作“嫌郤”。因猜疑或不满而产生的恶感、仇怨。

《三国志·魏志·胡质传》:“今以睚眦之恨,乃成嫌隙。”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仇隙》:“王右军 素轻 蓝田,蓝田 晚节论誉转重……於是彼此嫌隟大构。”
元 康进之 《李逵负荆》第二折:“俺两个半生来岂有些嫌隙。”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邵女》:“柴 以为嫌郤尽释,不復作防。”
马南邨 《燕山夜话·<口吃、一只眼及其他>》:“宋代 的 刘攽,就因为生平最爱嘲笑别人,以致引起当时像 王安石 那样的当权人物的极大不满,造成很深的嫌隙。”

国语辞典

嫌隙[ xián xì ]

⒈  因猜疑或不满而产生仇怨。

《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得报恳恻,知与休久结嫌隙,势不两存,欲来归附。」
《红楼梦·第七一回》:「邢夫人总是铁心铜胆的人,妇女家终不免生些嫌隙之心,近日因此著实恶绝凤姐。」

芥蒂

英语hostility, animosity, suspicion

德语Feindseligkeit (S)​

法语hostilité, animosité, suspicion

分字解释


※ "嫌隙"的意思解释、嫌隙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即便他们此时嘴上不说什么,心中难免产生嫌隙,以后真要用他们时,也难免阳奉阴违,尾大不掉。

2、前废帝狂悖无道,以太祖、世祖并第数居三以登极位,子勋次第既同,深构嫌隙,因何迈之谋,乃遣使赍药赐子勋死。

3、后来,武大郎的一位盟兄弟却因为琐事与他产生嫌隙,这位仁兄联合当地恶霸西门庆到处散播武县令夫妇的谣言,谣言最终被施耐庵和兰陵笑笑生写进了小说里。

4、淡粉色的晨曦捕获到她依旧在她的露台上,睡在草地上,覆盖着一层嫌隙的露珠。

5、去年4月二人迁居来港,不久互生嫌隙,事主埋怨被告回内地治疗手伤时“媾女”,被告则因事主要求代买阴道清洁剂,怀疑事主“勾佬”。

6、吕蒙正与同朝一位吴姓官员素有嫌隙,他卸任宰相后,这位吴姓官员便在皇帝面前进谗,导致吕氏全族被迫流亡,不得不改成“高、江、卢、纪”四姓逃亡。

7、捐弃嫌隙当人们在一起工作时,出现伤感情、误解和口角是难免的。

8、美国人阅读英译的中国诗歌时,可能会对诗人对家园的反复吟叹,还有乡愁情结感到好奇,甚至心生嫌隙

9、倘若这人与那人有嫌隙,总要彼此包容,彼此饶恕。主怎样饶恕了你们,你们也要怎样饶恕人。歌罗西书3:13。

10、这一段生生死死的恋爱,还有那两家父母的嫌隙,把一对多多情的儿女杀害,演成了今天这一本戏剧。

11、两村村民各有万人,早有嫌隙

12、自从霍华德向麦克借了5000美元不还之后,他们之间就有了嫌隙

13、第二件事是得知了苗安和知州陆惜禹、提刑使余应贤都有嫌隙,但与经略使冯国顺关系很好,在官场关系上算是冯国顺一脉。

14、彼时我们两族正有些嫌隙,自同你一处以来,**日都在想着将来如何说服阿爹阿娘,能同意我们的婚事,因怕忘了,每想到一条好理由,便喜滋滋记在绢帛上,丈余的绢帛用小楷记得满满当当。唐七公子

15、争吵也好,嫌隙也罢,随着时间的流驶,一切都逐渐的归于平静。

16、自从那两个女的爱上同一个男人之后,她们彼此之间就有了嫌隙.

17、12月27日时被指控的五人中只有两人进行无罪辩护,看来双方要在这件事上经历几个月的揭露和嫌隙

18、然凡事皆有度,利己而不损人,己欲亦思他欲,释放善意以化解纷争,温良恭让以消弭嫌隙,赓承传统美德和公序良俗,理应蔚成*们所习衍的社会风尚。

19、二五、四指轻弹生嫌隙,人尽可夫二十年。

20、总统和反对派之间的嫌隙是不可弥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