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ì

举事


拼音jǔ shì
注音ㄐㄨˇ ㄕˋ

繁体舉事
词性动词


举事

词语解释

举事[ jǔ shì ]

⒈  指发动武装起义。

约期举事。

stage an uprising;

⒉  举用人才。

recommend;

⒊  作事情。

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吕氏春秋·察今》

do;

引证解释

⒈  行事;办事。

《管子·形势》:“伐矜好专,举事之祸也。”
宋 苏轼 《思治论》:“今世之举事者,虽其甚小,而欲成之者常不过数人。”
清 魏源 《圣武记·武事馀记》:“圣者举事,不先天以开人,常后天而因应。”

⒉  倡议起兵,夺取政权;起义。

《史记·吴王濞列传》:“吴王 濞 恐削地无已,因以此发谋,欲举事。”
宋 陈亮 《问答上》:“七国同时举事, 黥 彭 之患,不如是之併也。”
吴玉章 《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十一:“正因为同盟会在 云南 有一些工作基础,所以 孙中山 先生和 黄兴 才决定在那里举事。”

国语辞典

举事[ jǔ shì ]

⒈  行事。

《管子·禁藏》:「举事而不时,力虽尽,其功不成。」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郦山事大毕,今释阿房宫弗就,则是章先帝举事过也。」

⒉  起事。

《后汉书·卷二三·窦融传》:「融闻智者不危众以举事,仁者不违义以要功。」
《三国演义·第一六回》:「绣乃移屯其军,分为四军,刻期举事。」

分字解释


※ "举事"的意思解释、举事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凡将举事,必先平意清神,清神意平,物乃可正。曾国藩

2、故古之圣王治天下也,其所差论以自左右羽翼者皆良,外为之人,则之视听者众,故与人谋事,先人得之;与人举事,先人成之;光誉令闻,先人发之。唯信身而从事,故利若此。

3、时同盟会员王乐平就学于法政学堂,为人干勇精敏,丁惟汾遂委以重任,日后举事多赖其力。

4、楚灭后他凭借昔日在吴中的威望,广纳贤士、暗中招兵买马、训练子弟,为日后项家举事、成就霸业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

5、人徒有自信而无自卑,会变得忘乎所以,飘飘其然;人惟有自卑而无自信,会变得缩手缩脚,举事无成。

6、, 人徒有自信而无自卑,会变得忘乎所以,飘飘其然;人惟有自卑而无自信,会变得缩手缩脚,举事无成。

7、举事前夕,他在日记上写着:"明日之事虽成功机会不大,但求杀身成仁。"。

8、举事前夕,他在日记上写着:"明日之事虽成功机会不大,但求杀身成仁。"。

9、圣人论世而立法,随时而举事淮南子。民谚

10、举事前夕,他在日记上写着:"明日之事虽成功机会不大,但求杀身成仁。"。

11、不可!大王正欲举事,戮一无辜,兵出无名,惹天下人议论。

12、当时段思廉正招兵买马准备举事,他便报名应征。

13、1900年初,禹之谟与唐才常等人由上海同赴汉口,预定于阴历七月十五举事

14、草莽英雄、边疆大吏,纷纷举事,意图霸业,一场中原逐鹿的乱局再次出现。

15、智者不危众以举事,仁者不违义以要功。

16、坚始举事,静纠合乡曲及宗室五六百人以为保障,众咸附焉。

17、绣乃移屯其军,分为四寨,刻期举事

18、举事前夕,他在日记上写着:"明日之事虽成功机会不大,但求杀身成仁。"。

19、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一冷笑,堪比上古年间,一人之力举事,灭亡一个衰亡朝代的首义领袖,开国帝君。

20、夫以王壤土之博,人徒之众,兵革之彊,壹举事而树怨于楚,迟令韩、魏归帝重于齐,是王失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