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èn

发轫



发轫

词语解释

发轫[ fā rèn ]

⒈  〈书〉拿掉支住车轮的木头,使车前进。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 开始出现:发轫之作 ㄧ新文学运动发轫于五四运动。

引证解释

⒈  拿掉支住车轮的木头,使车前进。借指出发,起程。

《楚辞·离骚》:“朝发軔於 苍梧 兮,夕余至乎 县圃。”
朱熹 集注:“軔,搘车木也,将行则发之。”
《淮南子·兵略训》:“故得道之兵,车不发軔,骑不被鞍。”
唐 杜甫 《昔游》诗:“余时游名山,发軔在远壑。”
明 徐霖 《绣襦记·结伴毘陵》:“赴京都,已发軔,亲友皆无贐。”
雷昭性 《中国立宪之观察与欧洲国会》:“譬诸行道,发軔即乖,虽追风追电,亦愈觉支离。”

⒉  动用,动员。

《尉缭子·兵谈》:“富治者,民不发軔,甲不暴出,而威制天下。”

⒊  比喻事物的开端。

张彦远 《法书要录》卷九载 唐 张怀瓘 《书断下》:“兹又论夫文字发軔,牋翰殊出。”
金 元好问 《奉直赵君墓碣铭》:“万物并流,至君而止。司南圣涂,发軔伊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瑞云》:“此奴终身发軔之始,不可草草。”
闻一多 《文艺与爱国》:“我们的爱国运动和新文学运动何尝不是同时发轫的?”
郭沫若 《反正前后》第一篇七:“中国 立宪运动的具体的表现大约是发轫于戊戌政变。”

⒋  犹发迹。参见“发迹”。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诗》:“韩子苍 献 王将明 生日二十絶句,内一絶句云:‘万里青霄发軔时,驊騮絶足看奔驰。’”
明 郑若庸 《玉玦记·对策》:“绳枢贱贫,分柴桑终淹此身。一朝发軔,向枫陛躬逢湛恩。”
明 唐寅 《顾君满考张西溪索诗饯之故为赋此》:“功名发軔青云路,长愿存心在泽民。”

国语辞典

发轫[ fā rèn ]

⒈  轫,支住车轮,让它不能转动的木头。发轫指拿掉支住车轮的木头,使车子开始行动。引申指出发。

《楚辞·屈原·离骚》:「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

⒉  借称事情的开端。

《聊斋志异·卷七·瑞云》:「此奴终身发轫之始,不可草草。」

滥觞 开端 开始 先导 先河

终结

分字解释


※ "发轫"的意思解释、发轫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有意思,三件事,都在惠州,都在惠州的网络上发轫,且都在当地人气最旺的“西子湖畔”弄得风生水起,谈论的都是“人心不古,世道浇漓”的寒心事。

2、在深圳社工联合展区前,深圳市社工协会秘书长李光明举起一件印有“深圳社工云程发轫”字样的t恤,请汪洋签名,以激励全体社会工作者的奋斗精神。

3、网络推手发轫于2005年,当年,陈墨炒火了“芙蓉姐姐”,“浪兄”与“立二拆四”等人联手炮制了“天仙妹妹”,最早一批的网络推手由此诞生。

4、五四时代是一个启蒙与救亡并存的时代,因此,作为现代文学发轫的五四文学,个性解放、女性解放、社会解放就成为其基本主题。

5、胡适之译学理念发轫于其文学主张。

6、我国工业地理学发轫于20世纪初,在经历了启蒙和成长两个阶段后,终于成为经济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7、最初由心理学家发起的英语阅读研究发轫于19世纪末期.

8、, 每个人在他的人生发轫之初,总有一段时光,没有什么可留恋,只有抑制不住的梦想,没有什么可凭仗,只有他的好身体,没有地方可去,只想到处流浪。

9、朝发轫于天津兮,清晨从天河的渡口出发。

10、富治者,民不发轫,甲不出暴,而威制天下。

11、这种精神一般发轫于得姓之初,然后在汉唐之间的贵族时代形成一种品牌叫“郡望”。

12、发轫于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作者电影理论在发现“个人”、张扬“个性”上有着宝贵的自省和倡导。

13、前往百草园的时候,牵爷爷给外甥囡和外甥讲述了“云程发轫”的历史典故

14、日本大学学分制经历了发轫、借鉴、规制、弹性化到相对稳定的变迁历程。

15、, 818发一发,幸福之路现在就出发,发愤图强致富路,百发百中买彩票,云程发轫事业兴,厚积薄发万事达,祝兴旺发达。

16、中国电影发轫于1905年摄制的《定军山》。

17、二十世纪初发轫于都市的话剧在抗日救亡的主旋律中,吸收传统戏曲特点,以独幕剧、街头剧、演唱剧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成为大众艺术。

18、沪剧出身于山歌小调,是一种从歌曲发轫、演变而来的戏曲剧种,从“东乡调”、“西乡调”到“本滩”、“申曲”,这些名称都与音乐、歌唱密切相关。

19、法律行为理论发轫于德国民法学,其影响及至于行政法及法理学。

20、中国的新闻教育自发轫以来,为中国的新闻事业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