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bù tiǎn
注音ㄅㄨˋ ㄊ一ㄢˇ
⒈ 不辱;不愧。
⒈ 不辱;不愧。
引《孔丛子·执节》:“不忝前人,不泯祖业,岂徒一家之赐哉?”
唐 黄滔 《华岩寺开山始祖碑铭》:“有徒三十人,皆肃肃可观,不忝师门。”
清 林昌彝 《亭槛词三章》之一:“高爵厚禄居不忝,腰悬金印称公侯。”
1、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曾国藩
2、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李商隐
3、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