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zhuàn zhòu
注音ㄓㄨㄢˋ ㄓㄡˋ
⒈ 篆文和籀文。
⒈ 篆文和籀文。
引晋 左思 《魏都赋》:“讎校篆籀,篇章毕覿。”
唐 韩愈 《祭郴州李使君文》:“接雄词於章句,窥逸踪於篆籀。”
《新五代史·杂传十九王仁裕》:“﹝ 仁裕 ﹞喜为诗。其少也,尝梦剖其肠胃,以 西江 水涤之,顾见 江 中沙石皆为篆籀之文,由是文思益进。”
黄质 《题朱生君实延龄遗墨》诗:“笔参篆籀字树石,行年穉弱气超迈。”
1、秦孝仪以书法见称于世,并以篆籀古文名家,溯源先秦古籀,取法方整汉隶,博古创新,自创风格独具的“秦体”。
2、治训诂必须通篆籀。
3、不谙篆籀真草,未学颜柳欧苏,自幼习隶,摹临汉碑,未得神髓,公余之暇,信笔涂鸦,聊以自娱,或赠亲友。
4、他自幼酷爱书法艺术,三十余年的潜心钻研,临习、解读了大量汉隶、汉简、金文、篆籀等碑贴,可谓学多涉广。
5、其一,吴昌硕无论作书作画都用羊毫软笔,以篆籀之法为之,古拙雄雄强;而陈师曾多用狼毫秃颖,俊逸活泼。
6、乐泉先生的书法古而不滞,萧散而不放肆,清和可以澄明,这彰显了乐泉先生宽阔的视域,不囿于金陵甚至江南的文化情趣,而直通汉魏魂魄,连接三代篆籀。
7、要想写好篆书,首先要对篆书作为一种古代书体的创构理念有深刻的理解,对篆籀之美有深入的认知,又要能够娴熟地驾驭笔墨,让书写与篆书的结体相得益彰。
8、陈先生深厚的颜体童子功保证了他的榜书沉厚、雄浑,加上其篆籀行书笔法的揉和又保证了其活脱、生动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