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éishí

唯识


拼音wéi shí
注音ㄨㄟˊ ㄕˊ

繁体唯識

唯识

词语解释

唯识[ wéi shí ]

⒈  佛教语。谓一切事物皆为人的耳、目、口、鼻、身、意、神识、灵性等八识所变现,没有心外之物。

引证解释

⒈  佛教语。谓一切事物皆为人的耳、目、口、鼻、身、意、神识、灵性等八识所变现,没有心外之物。参阅《成唯识论》。

《楞严经》卷五:“我以諦观十方唯识,识心圆明,入圆成实。”
鲁迅 《两地书·致许广平六十》:“太虚 倒并不专讲佛事,常论世俗事情,而作陪之教员们,偏好问他佛法,什么‘唯识’呀,‘涅槃’哪。”

国语辞典

唯识[ wéi shì ]

⒈  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基本主张。谓外境只是心识所变现的,没有客观的对象和外境,只有心识。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覆思独善伤大士行,唯识所变,何非净方。」

⒉  佛教典籍。二十唯识论的略称。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自念教检未窥,难辨真伪,即往东魏,听览唯识。」

分字解释


※ "唯识"的意思解释、唯识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显宗说一切有部、经部、唯识、中观四宗中以中观为最发达。

2、倒十字包含了撒旦的教义,唯我唯识,威力强大,血族的法术还把血之精华里的能量蕴藏在内,威力不容小觑。

3、全书略分两卷,卷一综述法相体系,卷二综述唯识体系。

4、化教又可分作性空教、相空教、唯识圆教三类。

5、本文主要是对容格的人格心理学理论与佛教唯识学理论进行分析与比较。

6、注释有唯识二十论述记,二卷,唐慈恩作,以玄奘译书的旨趣,解释唯识二十论。

7、主人公应着某种不可预知的因缘,穿梭于修道与成佛的世界,方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的宇宙真理;所谓出世与入世,所谓人生真相,尽在心念转换的瞬间。

8、《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简称《净土论》或《往生论》,是公元四世纪印度原在“说一切有部”出家,后来成为瑜伽唯识学派集大成者的世亲所著。

9、然而,他父亲怎么也没有想到,生长在王侯家里的窥基,后来竟成为玄奘法师的高足弟子,唯识宗的一代祖师。

10、天台、贤首、唯识等等,最后的发展均是归于净土。

11、崔正森说,唐朝时五台山有寺庙360余座,唯识宗创始人窥基、律宗初祖道宣、七帝门师澄观等著名高僧,都曾在五台山传教弘法。

12、国难当头,异域奇才项飞云横空出世,经奇事、历奇情,上天入地,仙神一身,飞剑问情,但求真爱,摩挲三界,唯识我心,回首处,流云飞岫,青山绿水。

13、佛教唯识论的八识观结构与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三层结构有相同之处。

14、’唯识述记一本曰:‘梵云菩提,此翻为觉。

15、公元641年(贞观十五年),玄奘三藏在印度曲女城辩经大会上,宣说《真唯识量》,扬大乘真义,被印度大乘行者尊称为“摩诃耶那提婆”。

16、成唯识论卷四说,有情众生,由四根本烦恼,轮回生死,不能出离。

17、本文从现代心理学角度考察了唯识学之心法八识所建构的认识结构。

18、指出唯识的我法二空和休谟的心物实体否定毕竟是立在两种不同文化的根基上,结果是形同而实质不同。

19、隋唐之际,有天台宗智顗、三论宗吉藏、华严宗贤首,乃至法相唯识宗玄奘等等都提出自己的判教主张。

20、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大师可是要入那杀生地狱享受果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