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hāo bāo
注音ㄕㄠ ㄅㄠ
繁体燒包
⒈ 由于富有或得势而忘乎所以。
例有的人钱多了就烧包,吃喝玩乐,满不在乎。
英forget oneself;
⒉ 旧时祭鬼神,焚烧封成包的纸钱。
英paper money;
⒈ 方言。指祭祖时焚化包封好的纸钱。
引清 袁枚 《新齐谐·烧包》:“粤 人於七月半,多以纸钱封而焚之,名曰烧包,各以祀其先祖。”
⒉ 方言。谓荒唐或挥霍。
引《锺山》1982年第5期:“眼下咱们手里都攒下俩钱,咱们得把钱用在正道上,千万不能烧包,不能瞎折腾,是不是?”
⒈ 北方方言。讽刺有钱就想花出去的样子。
1、技术上应注重烧包要保温,温度均匀,晾包时要通风。
2、然后进行烧包和晾包而制成。
3、手里才有几个钱就忘了吃不饱肚子的经历,任意挥霍,人们称之为“烧包”。
4、林惠茹想给家里添张床,让小若君自己一个人睡,要不等五黄六月的时候,热得要烧包。
5、还有,现在许多新车都在油漆外层喷了一层清漆。这样,漆面光亮、好看,也能保护漆面。这种车,你可千万别烧包,去封什么釉。
6、生命诚可贵,蔬菜价更高。若为生存故,还得掏腰包。遥想陶渊明,今天钱鼓包。工资不见涨,物价来烧包。从此萝卜汤,梦里慢慢熬。
7、嗨,你的钱多得都烧包了,干吗不讨个老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