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词典科举考试科举考试的意思
kǎoshì

科举考试


拼音kē jǔ kǎo shì
注音ㄎㄜ ㄐㄨˇ ㄎㄠˇ ㄕˋ

繁体科舉考試

科举考试

词语解释

科举考试[ kē jǔ kǎo shì ]

⒈  隋唐以来封建王朝设科取士而定期举行的中央或地方级考试。

引证解释

⒈  隋 唐 以来封建王朝设科取士而定期举行的中央或地方级考试。

吴玉章 《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四:“在当时,读书人总是要参加科举考试的,我虽然对科举考试已经没有什么兴趣,也不得不去参加。”

分字解释


※ "科举考试"的意思解释、科举考试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蒲松龄10几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72岁才成为贡员;范进中举,就是中考,考了至少十二三次。

2、于此配套的是他规定科举考试不再以朱熹的注释为标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必要求统一答案。

3、因此,当隋唐时期开始以统一的科举考试来选拔官员的时候,这一新的选才制度对天下的读书人来说,不啻"再生父母"。

4、他把这科举考试看作是一种浮名,我现在没考中,我把浮名换浅斟低唱,就是在歌伎酒楼,就是和歌伎、乐工交往,去写词、唱词。

5、在古代科举考试中,因要求以这种书体应考,所以,又有“干禄体”之称。

6、策论是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文体。

7、许多年后,白娘子的儿子许仕林中了状元(科举考试第一名)衣锦还乡,并在雷峰塔前叩拜她的生母。

8、后来经过科举考试后一举成名,被唐太宗李世明看中,授予他一个不小的官职,而且还要把文成公主下嫁给他,但是他坚决不肯答应。

9、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科举考试考的苦,生活过的苦,书写的苦。

10、唐代古文家对科举考试中的时文多有批评,但实际上古文家与科举考试有着相违与相依的双重关系。

11、摘要:清代诗人黄仲则,生平屡遭不幸,科举考试接连败北,诗作时有凄凉之音,以致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黄是一个落魄失意、孤苦伶仃的诗人。

12、文庙管理所副所长张劲雷介绍,过去,在科举考试之前,学生们也一定要来拜一拜孔子,这是千百年的传统了。

13、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他在科举考试中高中榜首,但是因为相貌丑陋被取消了状元资格,一怒之下撞柱而死。

14、科举制与民族传统文化构成双向关系,在长期考试实践中形成品类繁多的科举文化。

15、唐代举制与选制是分离的,举选权利即参加科举考试与铨选的权利。

16、据说这项折桂的名字来历还有些意思,那是他父亲在世时,期望他这唯一的独生儿子能在三年一大考的朝廷科举考试中,一举夺的头名状元,来个蟾宫折桂。

17、在宋代竞争得近乎残酷的科举考试中,士子乃至整个社会的心态,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18、短信祝你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中状元,好运伴你发财得银元,幸福健康增元气,愿你心中美好的梦想"中"能"元",让中元节给你带去美梦成真的心愿!

19、短信祝你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中状元,好运伴你发财得银元,幸福健康增元气,愿你心中美好的梦想"中"能"元",让中元节给你带去美梦成真的心愿!

20、因此,当隋唐时期开始以统一的科举考试来选拔官员的时候,这一新的选才制度对天下的读书人来说,不啻"再生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