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wú zhēng bù xìn
注音ㄨˊ ㄓㄥ ㄅㄨˋ ㄒ一ㄣˋ
成语解释
无征不信
繁体無徵不信
词性成语
⒈ 没有验证的事不可相信。
⒈ 没有验证的事不可相信。
引《礼记·中庸》:“上焉者虽善无徵,无徵不信,不信民弗从。”
郑玄 注:“徵,或为证。”
明 李贽 《复宋太守书》:“且无徵不信久矣,苟不取陈语以相证,恐听者益骇愕。故凡论説,必据经引传,亦不得已耳。”
郭沫若 《十批判书·孔墨的批判》:“所谓 夏 礼、 殷 礼都已文献无征,‘无征不信’,故他重视的是‘郁郁乎文哉’的 周 礼。”
⒈ 没有证据,不能使人相信。
引《礼记·中庸》:「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
1、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
2、史语所“无征不信,实证求真”的精神,在其历史文物陈列馆中随处可见。
3、胡适本人主要是做历史的、文献的、文本的研究,所用的实证的方法,就是“有证据的”、“根据证据的探讨”,也即无征不信(《胡适的自传》)。
4、原则就是,“无征不信”,“孤证不足为据”。
5、根据孔子的教导之一,就是无征不信,“述而不作”(《论语·述而》),也就是不凭造作,保持历史的真实性。
6、作者坚持“历史是实证科学,无征不信”的信条,通过史料梳理,得出蒋多数时候能取抗日积极态度的结论。
7、实证主义史学一方面继承了乾嘉史学“无征不信”、实事求是的考证原则,另一方面也吸收了西方实证主义史学提倡的进化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