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ǎoyuán

讨源


拼音tǎo yuán
注音ㄊㄠˇ ㄩㄢˊ

繁体討源

讨源

词语解释

讨源[ tǎo yuán ]

⒈  亦作“讨原”。

⒉  探本溯源。

引证解释

⒈  亦作“讨原”。探本溯源。

晋 陆机 《文赋》:“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
宋 吕陶 《说学送句辅元赴普慈》诗:“沿波而讨源,自可见极致;学者不务此,纷纷竞非是。”
清 沉德潜 《汪大绅<五子说>序》:“既已讨原 老 庄 以下诸子,而诸子中於 荀况、扬雄、王通、陈亮、王守仁 五子尤见之亲切,尝作论以推阐之。”

国语辞典

讨源[ tǎo yuán ]

⒈  探究事物的本源。

《文选·陆机·文赋》:「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

分字解释


※ "讨源"的意思解释、讨源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必须占有资料,然后进行周密的分析,沿波讨源,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2、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

3、以探求文化发生问题为写作动机,抓住工具的产生即文化的介入作为这一问题的契点沿波讨源, 探赜索隐 。

4、近日,叶府库房众多银两不翼而飞,我们沿波讨源,发现竟是主公私自调拨。

5、沿波讨源,《诗·大序》对诗与情志之关系早有揭示:“诗者志之所之也。

6、必须占有资料,然后进行周密的分析,沿波讨源,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7、二百零六、、相关著作和论文,都得竭尽全力搜罗,逐字逐句推敲,对《庄子》微言大义反复咀嚼,对各家注释和评论仔细甄别,力求在庄学的河谷中披沙拣金,沿波讨源

8、, 沿波讨源,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法典化的倾向彰彰甚明,所谓“经义折狱”的法律实践亦司空见惯。

9、以探求文化发生问题为写作动机,抓住工具的产生即文化的介入作为这一问题的契点沿波讨源,探赜索隐。

10、、相关著作和论文,都得竭尽全力搜罗,逐字逐句推敲,对《庄子》微言大义反复咀嚼,对各家注释和评论仔细甄别,力求在庄学的河谷中披沙拣金,沿波讨源

11、沿波讨源,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法典化的倾向彰彰甚明,所谓“经义折狱”的法律实践亦司空见惯。

12、为此作者斫榛辟莽,沿波讨源,锐意穷搜,广采博稽,在对文学的数理传统进行历史与整体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文学数理批评体系的研究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