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án

驳难


拼音bó nán
注音ㄅㄛˊ ㄋㄢˊ

繁体駁難

驳难

词语解释

驳难[ bó nán ]

⒈  亦作“驳难”。

⒉  驳诘,辩驳责难。

引证解释

⒈  亦作“駮难”。驳诘,辩驳责难。

唐 刘知几 《史通·暗惑》:“今聊与一二,加以驳难。”
宋 苏轼 《论给田募役状》:“而左右大臣意在速成,且利宽剩钱以为它用,故更相駮难,遂不果行。”
清 姚鼐 《仪郑堂记》:“迄 魏,王肃 駮难 郑 义,欲争其名,伪作古书,曲傅私説。”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大约以为驳难攻讦,至于忿詈,有违古之儒风,足以贻讥多士的罢。”

国语辞典

驳难[ bó nàn ]

⒈  辩驳责难。

《魏书·卷七七·列传·辛雄》:「自后每有疑议,雄与公卿驳难,事多见从,于是公能之名甚盛。」

如:「荒谬的言论,应予驳难。」

分字解释


※ "驳难"的意思解释、驳难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以"孙行者为什么不叫孙知者"为驳难,虽然是一种近乎强词夺理的主动,但毕竟在气势上占了上风。

2、学界固然需要百家争鸣,但学术自由不是可以不负责任地乱说,争鸣驳难也必须建立在专业学养、对社会公正保持起码敬畏,对百姓保持深厚感情的基础之上。

3、以"孙行者为什么不叫孙知者"为驳难,虽然是一种近乎强词夺理的主动,但毕竟在气势上占了上风。

4、而且就算能够跳出那个规定套路,也很难与之进行对等的驳难,不便直斥其非。

5、另一个是为了使河水通畅顺流入海,是开浚海口还是修筑大堤?康熙不妄加论断,而是命双方在乾清门进行御前辩论,各申己见,互相驳难

6、以"孙行者为什么不叫孙知者"为驳难,虽然是一种近乎强词夺理的主动,但毕竟在气势上占了上风。

7、在三十年波澜壮阔的画卷里,它成功地解决了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阐明了姓“公”还是姓“私”的驳难

8、以"孙行者为什么不叫孙知者"为驳难,虽然是一种近乎强词夺理的主动,但毕竟在气势上占了上风。

9、以"孙行者为什么不叫孙知者"为驳难,虽然是一种近乎强词夺理的主动,但毕竟在气势上占了上风。

10、70多年设想、期盼,60年勘探、论证,38年论辩、驳难;上还是不上?快上抑或缓上?终于由人民的意愿一槌定音。

11、抛开情绪化的驳难,仅从“经济”本身就事论事来说,我认为反腐的确对短期的经济增长产生了影响。

12、“意见领袖”的勇气和责任感,在彼此呼应和驳难中,有时会与刚愎自用、党同伐异联系在一起。

13、可以听到校内外名流在北大的精彩演讲,只要你有自信和才华,还可以与他们对话与驳难

14、以"孙行者为什么不叫孙知者"为驳难,虽然是一种近乎强词夺理的主动,但毕竟在气势上占了上风。

15、基于客观的传播现实,对于文化帝国主义的种种驳难性理论,从理论层面和经验层面作了进一步的反思,再次合理论证了文化帝国主义理论对现实解释的有效性。

16、这一问引发了孔子师徒的一番争论,从“师徒驳难”中,也看出当时孔子的思想动向和政治主张。

17、阐释对象时必须兼及前人已有的论述以及后人可能的驳难,故感觉八面受敌,如履薄冰。

18、评论尽量开放地接受网友或持不同意见的其他微博主的质疑与驳难,在理性辩论后坚持或修正自己的意见。

19、这就给政治课老师出了道难题,即使他们传授的是绝对真理,也要先放下架子,引进讨论机制,与学生充分交流、相互驳难,最终说服对方。

20、我看了今年地方两会代表、委员的一些发言,也听到了不少勇于驳难的声音,但仍有更多的空话套话乃至正确的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