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服

词语解释
补服[ bǔ fú ]
⒈ 明清时的官服。因其前胸及后背缀有用金线和彩丝绣成的补子,故称。通常文官绣鸟,武官绣兽。各品补子纹样,均有规定。如明洪武二十四年定,公、侯、驸马、伯用绣麒麟、白泽。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杂职练鹊;风宪官獬廌。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其后补纹亦有所改易。清代规定,命妇受封,亦得用补服,补子各从其父之品以分等级。
⒉ 明清时于品服之外,缀有随时依景而制的补子的衣服。
引证解释
⒈ 明 清 时的官服。因其前胸及后背缀有用金线和彩丝绣成的补子,故称。通常文官绣鸟,武官绣兽。各品补子纹样,均有规定。如 明 洪武 二十四年定,公、侯、驸马、伯用绣麒麟、白泽。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杂职练鹊;风宪官獬廌。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其后补纹亦有所改易。 清 代规定,命妇受封,亦得用补服,补子各从其父之品以分等级。参阅《明史·舆服志三》、《清通典·礼四》。
引清 昭槤 《啸亭杂录·用傅文忠》:“故特命晚间独对,復赏给黄带、四团龙补服、宝石顶、双眼花翎以示尊宠。”
《儒林外史》第二九回:“你做官到任,除了不打金凤冠与我戴,不做大红补服与我穿,我做太太的人,自己戴了一个纸凤冠,不怕人笑也罢了,你还叫我去掉了是怎的?”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后头送出来的主人,却是穿的枣红寧绸箭衣,天青缎子外褂,褂上还缀着上品的锦鷄补服。”
秦牧 《长街灯语·逛东陵》:“那个文臣的补服上面,作为‘一品官’标志的仙鹤,就显得十分清晰。”
⒉ 明 清 时于品服之外,缀有随时依景而制的补子的衣服。
引阿英 《女儿节的故事》:“内廷宫嫔,旧例从初一起,就要衣鹊桥补服。”
国语辞典
补服[ bǔ fú ]
⒈ 明清时职官礼服的前胸与后背镶有用金线及彩丝绣成鸟兽等图样的绣章,文官绣鸟,武官绣兽,以表示官级。
分字解释
※ "补服"的意思解释、补服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果然火到猪头烂,他那个从六品候补道员顶戴、补服下发的同时,任命他为浙省粮台坐办的诏令也紧跟着到了。
2、撞倒胤祚的是个年近五旬的半老头子,面相清逸,大眼,三绺长须,两鬓稍带些白发,一身八蟒五爪蟒袍,白鹇补服,是个五品官员。
3、建议孕妇、哺乳期妇女、婴幼儿等特需人群要补服碘油丸,或常吃些海带、紫菜等海产品。
4、再将礼帖一看,却是绸缎、台盏、牙笏、补服等物,约有百金。
5、百姓们从田间抬起头,看到一个梳着辫子,头戴鲜红顶子,身上穿着五品白鹇补服的清朝官吏正在李辉的陪同下款款入城,眼中都燃起一团团火焰。
6、《明会典》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公、侯、驸马、伯以麒麟作为补服图案。
7、百姓们从田间抬起头,看到一个梳着辫子,头戴金色顶子,身上穿着五品白鹇补服的清朝官吏正在李辉的陪同下款款入城,眼中都燃起一团团火焰。
8、其中五品官服为——水晶及白色明玻璃顶戴,八蟒五爪蟒袍,文官补服白鹇。
9、如果漏服,尽快补服,但不要在下一次服的时候服双倍剂量。
10、前边官轿里出来的那个人,头戴素金顶子,五蟒四爪袍,外套圆领对襟平袖练雀补服,走路沉稳,神态端凝,是莱州府知事陈文伟。
相关词语
- bǔ dìng补订
- zòu bǔ奏补
- bǔ jì补剂
- bǔ jì补济
- tián bǔ填补
- bǔ nà补纳
- bǔ nà补衲
- bǔ xuè补血
- bǔ fú补伏
- bǔ bài补败
- bǔ kǎo补考
- zī bǔ资补
- bǔ jī补缉
- bǔ shí补实
- bǔ hái补还
- bǔ chèn补衬
- bǔ dǎo补导
- bǔ láo补牢
- bǔ shèn补肾
- bǔ jiù补救
- pèi fú佩服
- fú fú tiē tiē服服贴贴
- chéng fú诚服
- bèi fú被服
- cuò fú挫服
- chú fú除服
- biān fú边服
- cóng fú从服
- zhì fú制服
- kuǎn fú款服
- shū shū fú fú舒舒服服
- shū fú舒服
- biàn fú便服
- chū fú出服
- chén fú臣服
- shàng fú尚服
- bái fú白服
- rú fú儒服
- fú shū服输
- xìn f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