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ūn

君父


拼音jūn fù
注音ㄐㄨㄣ ㄈㄨˋ

君父

词语解释

君父[ jūn fù ]

⒈  对父为国君者的称呼。

⒉  特称天子。

引证解释

⒈  对父为国君者的称呼。

《左传·僖公五年》:“重耳 曰:‘君父之命不校。’”
《国语·晋语一》:“孝、敬、忠、贞,君父之所安也。”
清 叶廷琯 《吹网录·立忠王璵为太子》:“被譖获全,亦恩由君父,何得归功臣下。”

⒉  特称天子。

三国 魏 曹植 《求自试表》:“昔 耿弇 不俟 光武,亟击 张步,言不以贼遗於君父也。”
唐 元稹 《赠田弘正父庭玠等》:“朕以眇身,钦承大寳,为亿兆人之君父,奉十一圣之宗祧。”
宋 苏轼 《再论积欠六事四事札子》:“只为朝廷惜钱,不为君父惜民,类皆如此。”
清 孙枝蔚 《句容遇颜含章请予题二颜公祠》诗:“后来君父屡蒙尘,未闻宵小戒朝端。”
鲁迅 《热风·随感录三十三》:“从前的排斥外来学术和思想,大抵专靠皇帝;自 六朝 至 唐 宋,凡攻击佛教的人,往往说他不拜君父,近乎造反。”

国语辞典

君父[ jūn fù ]

⒈  君主之子对其父王的称呼。

《左传·僖公五年》:「重耳曰:『君父之命不校。』」

⒉  天子,君主。

《文选·曹植·求自试表》:「昔耿弇不俟光武,亟击张步,言不以贼遗于君父也。」

分字解释


※ "君父"的意思解释、君父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主忧臣辱,是为臣者的不对,劳得君父伤心。

2、此等怪诞不经之说,竟敢陈于君父之前,是以朝廷为儿戏也,而枢臣中竟无人敢为争论者。

3、君父素来敬贤礼士,爱才胜命,自即位以来,不惜 低首下心 ,屈尊枉驾,延请天下之名家圣师,驾临西河,开馆兴学,广招生徒,广栽桃李,为国裒才。

4、皇上,此人已经走火入魔,常人万难理喻,皇上也不必理会他狂犬吠日詈骂君父的大逆之言!

5、君父素来敬贤礼士,爱才胜命,自即位以来,不惜低首下心,屈尊枉驾,延请天下之名家圣师,驾临西河,开馆兴学,广招生徒,广栽桃李,为国裒才。

6、三好长庆目无君父,如此倒行逆施之人,我辈又岂能附骥其后。

7、“明之绅士,大约荣利禄,趋声势,私妻子是计耳。宁有君父之戚,家国之感乎哉!故闯至则降闯,献至则降献,一降不止则再,其目义士皆怪物耳!顾诚

8、香草沉罗,血满胸臆;东山佩玦,泪渍泥沙。古有孝子忠臣,至死不谅于君父者。公孙九娘岂以负骸骨之托,而怨怼不释于中耶?脾膈间物,不能掬以相示,冤乎哉!蒲松龄

9、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董卓为人敬贤礼士,赏罚分明,终成大业,况且董卓为当代魔主传承,投之倒也不辱没贤弟。董卓为人敬贤礼士,赏罚分明,终成大业。君父素来敬贤礼士,爱才胜命,自即位以来,不惜低首下心,屈尊枉驾,延请天下之名

10、频频下诏,正可见侈靡骄惰实已然成风,而所谓亡国之痛、君父之仇,遂不复措意矣。造 句网

11、金兵围城,道君太上皇帝南迁,陛下食不知味,寝不安席,身为人臣一点都不为君父着想,是何居心?

12、“扶苏,你写错啦,‘君父’是两个字,你写了一个。”,“‘妻’,这是‘妻子’的‘妻’。你们的君父,是孤的……妻。”。书海沧生

13、宗社为重,而不知有死生;恢复为急,而不知有利害,知有华夷之限,君父之仇,而不知有身家之祸。

14、我等朽木之才,不能上体家国之难君父之忧,妄议国政,扰乱科场,请皇上责罚!

15、此时,他思想麻痹,自以为可以解民倒悬之苦,清君父苦思之忧,天天惟一的念头就是“旦夕灭贼”。

16、金兵围城,道君太上皇帝南迁,陛下 食不知味 ,寝不安席,身为人臣一点都不为君父着想,是何居心?

17、他依据华严宗圆融无碍之说,着力提倡儒释道三教一致,认为儒教明乎仁义礼智信,忠孝君父;佛教慈悲救苦,化诱群迷;道教则寂默恬淡,无贪无爱。

18、太子击素畏君父之威仪,浑身觳觫战栗,莫敢相视,低首恭立,聆取教诲。

19、不耕而食是贼民,不织而衣是盗人,眼前君父既不认,陌路相逢谁肯亲?满口前言都是假,一心贪妄却为真;幸然痛扫妖魔尽,快睹山河大地新。

20、皇上说了,国朝财政已是土崩鱼烂之势,在下无有寸功于家国社稷,安敢受君父之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