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àngshì

壮士


拼音zhuàng shì
注音ㄓㄨㄤˋ ㄕˋ

繁体壯士
词性名词

壮士

词语解释

壮士[ zhuàng shì ]

⒈  勇士,心雄胆壮的人;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

壮士十年归。——《乐府麻集·木兰诗》
壮士不死。——《史记·陈涉世家》
田横齐之壮士。——《资治通鉴》
壮士从之。——《资治通鉴·唐纪》

heroic man; vigorous man;

引证解释

⒈  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勇士。

《战国策·燕策三》:“风萧萧兮 易水 寒,壮士一去兮不復还。”
《孔子家语·致思》:“子路 治 蒲,请见於 孔子 曰:‘ 由 愿受教於夫子。’ 子 曰:‘ 蒲 其何如?’对曰:‘邑多壮士,又难治也。’”
《史记·货殖列传》:“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故壮士在军,攻城先登,陷阵却敌,斩将搴旗,前蒙矢石,不避汤火之难者,为重赏使也。”
《北史·齐炀王宪传》:“既至殿门, 宪 独被引进。帝先伏壮士於别室,至即执之。 宪 辞色不挠,固自陈説。”
《新唐书·忠义传中·张巡》:“﹝ 贺兰进明 ﹞惧师出且见袭,又忌 巡 声威,恐成功,初无出师意。又爱 霽云 壮士,欲留之。”
宋 苏轼 《送李公恕赴阙》诗:“愿随壮士斩蛟蜃,不愿腰间缠锦絛。”
《秦併六国平话》卷中:“此人如何这般冠带?名呼做杀虎壮士。”
清 葆光子 《物妖志·猿》:“选壮士三十人,持兵负粮,巖栖野食。”
郭小川 《昆仑行》诗一:“戈壁滩上的黑砂哟,埋没过千万壮士的梦幻。”

⒉  体健力大者。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笨麯并酒》:“来晨熟擣,作木范之,令饼方一尺、厚二寸,使壮士熟踏之。”

⒊  指武士装束的人。

《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为首的是个半老的儒者气象,装束得七品琴堂样子……还有一个朱缨花袞的长官,一个赤面白髯的壮士。”

⒋  太平天囯 取试武士分为一、二、三三甲,第三甲若干名称为壮士,相当于 清 制的进士,职同军帅。参阅 太平天囯 《钦定士阶条例》。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论》:“至武秀才等则改称英士、猛士、壮士、威士之殊。英谓其英多磊落也;猛谓其猛可济宽也;壮谓其克壮大猷也;威谓其有威可畏也。”

国语辞典

壮士[ zhuàng shì ]

⒈  豪壮而勇敢的人。

《战国策·燕策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三国演义·第一二回》:「为头一个壮士,身长八尺,腰大十围;手提大刀,截住去路。」

分字解释


※ "壮士"的意思解释、壮士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那些壮士们也是忠于职守,迅速朝马车靠拢,利器对外,目光如火。

2、米施利米雅的儿子和弟兄都是壮士,共十八人。

3、1958年创作的油画《狼牙山五壮士》创意,像一组雕塑屹立在狼牙山头,怒视敌寇,英勇不屈、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左下角的五簇青松图案,象征着英雄的五壮士永垂青史。

4、名在壮士藉,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5、人世五十年,去事恍如梦幻。有生亦有死,壮士复何憾。

6、咳!咳!我观这位壮士勇猛善战,性格直爽,忍不住想攀交一番,不如来个以武会友,未知壮士能否赏脸!

7、听子满言,李壮士是想来见本寨主才跟上山来的?

8、图为两岸嘉宾在抗日壮士群雕广场向英烈敬献鲜花并默哀致意。

9、24、断头将军(巴郡太守严颜):形容壮士英勇不屈,宁死不降。

10、若夫壮士慷慨,殊乡别趣,东西南北,骋耆奔欲。

11、红尘事,莫回首,一入江湖万事休,壮士扼腕将军哭,乌飞兔走不可留。

12、盘整买入后,跳空而下,立即止损。壮士断臂。

13、他说,他被选为劫机犯之后,在动手之前,录了一盘“壮士录影带”。

14、勇将不怯死以苟免,壮士不毁节而求生。

15、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常不用。

16、名在壮士藉,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17、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18、江湖之中竟还有阁下这等英雄,倒是落月寡闻了,不知壮士高名上姓?

19、愿随壮士斩蛟蜃,不愿腰间缠锦绦。苏轼

20、狼牙山五壮士舍生取义,救了很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