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yōu zhì
注音一ㄡ ㄓˋ
繁体幽滯
⒈ 隐沦而不用于世。
⒉ 指隐沦而未被擢用之士。
⒈ 隐沦而不用于世。
引《后汉书·董卓传》:“幽滞之士,多所显拔。”
《三国志·吴志·步骘传》:“是以人无幽滞而风俗厚焉。”
⒉ 指隐沦而未被擢用之士。
引《晋书·李寿载记》:“拔擢幽滞,处之显列。”
元 无名氏 《来生债》第一折:“是故忿争非钱而不胜,幽滞非钱而不拔。”
明 唐顺之 《谢欧阳石江巡抚》:“搜拔幽滞,如药笼之储,无间於牛溲马渤。”
1、是故忿争辩讼非钱不胜,孤弱幽滞非钱不发,怨仇嫌恨非钱不解……鲁褒还写道:执我之手,抱我终始。
2、俄兼御史大夫,奉使河南、江淮宣慰,振拔幽滞,进用忠廉,时人称之。
3、是故忿争非钱不胜,幽滞非钱不拔,怨仇非钱不解,令闻非钱不发。
4、如今但望陛下能擢用天下名士以收众望,沙汰秽恶,显拔幽滞,使朝廷才德充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