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ánshì

言事


拼音yán shì
注音一ㄢˊ ㄕˋ

言事

词语解释

言事[ yán shì ]

⒈  古代专指向君王进谏或议论政事。

⒉  今亦指向政府进言或议论国家大事。

⒊  诉说或陈述事情。

⒋  谓记言与记事。

⒌  指公文。

引证解释

⒈  古代专指向君王进谏或议论政事。

《荀子·大略》:“孟子 三见 宣王,不言事。”
唐 韩愈 《送王秀才序》:“建中 初,天子嗣位,有意 贞观、开元 之丕绩,在廷之臣争言事。”
明 归有光 《题<太仆寺志>后》:“怀东 顾先生 ……以言事忤旨,安置 保安。”

⒉  今亦指向政府进言或议论国家大事。

毛泽东 《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一:“他上书言事,有信一封。”

⒊  诉说或陈述事情。

《史记·平準书》:“使问曰:‘家岂有寃,欲言事乎?’”
唐 柳宗元 《与史官韩愈致<段秀实太尉逸事>书》:“今所趋走州刺史 崔公,时赐言事,又具得太尉实迹,参校备具。”

⒋  谓记言与记事。

南朝 齐 王融 《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之一:“虽言事必史,而象闕未箴。”
唐 柳宗元 《柳宗直<西汉文类>序》:“左右史混久矣,言事驳乱,《尚书》、《春秋》之旨不立。”
集注引 孙汝听 曰:“《礼记·玉藻》:‘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事,即动也。”
又引 童宗说 曰:“《书》以纪言,《春秋》以纪事。”

⒌  指公文。

《隋书·百官志上》:“诸王公侯国官,皆称臣……其公文曰言事。”

分字解释


※ "言事"的意思解释、言事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奏议是我国古代用来向帝王上书言事、发表意见的上行文。

2、苏味道在处理政务时,善于向皇上陈奏,由于熟悉典章制度,他上朝言事可以不带奏章,只凭口头禀报,侃侃而谈。

3、同时,梁冀的门客也为他在全国各地搜刮奇珍异宝,掠夺妇女,殴杀官府人员,也没人敢为此上书言事

4、白诗的浅切易懂并非来自它的口语化或近俗,而是由于它题旨清楚、合于书面语规范和言事真切。

5、“言事两权分立”与四人帮的覆灭。

6、臣季父质连见拔擢,位在上列,臣被蒙恩渥,数见访逮;言事者因此欲陷臣父子,破臣门户,非复发纠奸伏,补益国家者也。

7、以十人而制千虎,比言事之艰且;走韩卢而搏蹇兔,喻言敌之易摧。

8、集议制有一定的规则,突出的是不能风闻言事和越职言事

9、及至安乐,必怀宽怠,言事者惟令兢惧,日陵月替,以至危亡。

10、上疏言事,被责以言辞“切直”,罢官后怡然归籍,专意著述。

11、总体来看,***设计的权力格局可称为“言事两权分立”,即“办事权”与“发言权”两权相互牵掣,类似于军队的司令员、政委的两权制。

12、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祭。

13、一次,英宗问欧阳修,近日屡有天灾,言事者多称是因为朝廷不能进贤任能,不知这是为何。

14、地方官呢?只有总督、巡抚、藩台(布政使)、臬台(按察使)可以直接向政府讲话,道及以下的府、县,都不能专折言事了。

15、时炀帝数幸江都,世充善候人主颜色,阿谀顺旨,每入言事,帝必称善。

16、往者词臣率雍容养望,自之洞喜言事,同时宝廷、陈宝琛、张佩纶辈崛起,纠弹时政,号为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