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jìn yú
注音ㄐ一ㄣˋ ㄩˊ
繁体燼餘
⒈ 烧剩的东西。
英ashes; cinders;
⒉ 灾难之后剩下的。
例烬余之民。
英after calamity or disaster;
⒈ 烧剩的东西。
引明 陶宗仪 《辍耕录·庄蓼塘藏书》:“其家虑恐兵遁图讖,干犯禁条,悉付 祝融氏。及收拾烬餘,存者又无几矣。”
《老残游记》第六三回:“看有许多人正在那里刨挖火里的烬餘,堆了好大一堆,都是些零绸碎布。”
⒉ 引申为残馀。
引茅盾 《清明前后》第三幕:“‘七七’时期热情的烬馀,现在是深埋在 黄梦英 心深处了。”
⒈ 没有被火烧光的东西。
⒉ 灾劫后剩余的东西。
1、烬余之书,斥卖殆尽,祖父放弃旧书经营,专司修书业务,技艺达到炉火纯青。
2、追踪前尘,原来这部“惊人秘籍”出自二百年前述古堂主人钱遵王的秘藏,而钱遵王的藏书有一部分正是来自钱谦益绛云楼遭火神光顾之后的烬余插架之物。
3、李自成前脚刚刚进驻劫后烬余的武昌,阿济格部清军后脚脚就到,重重叠叠地围住了武昌城。
4、在这4年里,於皇寺遭遇了火灾,火烬余灰中,朱元璋“始知立志勤学”,终日陪伴他的只有素素清灯和寺旁的那口井。
5、然而,1937年,丁丑之乱,“传朴堂”毁于战火,楼内藏书、名画顷刻之间悉成劫灰,藏印亦散佚大半,收拾烬余,只有数百钮。
6、尤其是黎族砍山栏,收拾焚烬余杂的劳动时,灰尘冲天,吃了“南杀”可排出被吸进肺部的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