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òngshī

讼师


拼音sòng shī
注音ㄙㄨㄥˋ ㄕ

繁体訟師


讼师

词语解释

讼师[ sòng shī ]

⒈  帮人办理诉讼事务的人。

被告抄入手,乃请刀笔讼师,又照原词多方破调,骋应敌之虚情,压先功之劲势。——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立状式》

shyster; legal pettifogger;

引证解释

⒈  旧时以替打官司的人出主意、写状纸为职业的人。

《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他本是儒家之女,精通文墨,不必假借讼师,就自己写了一纸诉状。”
清 魏源 《次韵前出塞》之一:“饮食继讼师,嗜欲兴干戈。”
聂绀弩 《打倒爸爸》:“一个人跟弟兄打官司,赖讼师的力量打赢了,他感激讼师说:你待我情同手足!”

国语辞典

讼师[ sòng shī ]

⒈  旧时代写状子,助人争讼的人。今称律师。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打点告状,替他要人去。一面来与个讼师商量告状。」
《福惠全书·卷一一·刑名部·词讼》:「被告抄状入手,乃请刀笔讼师,又照原词,多方破调。」

律师 状师

分字解释


※ "讼师"的意思解释、讼师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这种贪利讼师的形象刻画,可以在一些真实案例中找到原型,并在一些文学作品中被放大。

2、明清讼师秘本在官府的打压之下并未消失,反而不断细密化、体系化。

3、说是为了震慑宵小,官府把咱们省城知名的讼师潘峥嵘给拘押起来,不到三天竟然就瘐死在狱中。

4、讼师的后辈们也就是律师,已经有了与讼师们截然不同的命运和待遇,但是对于以制度化方式提高他们的地位仍然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

5、清朝“词讼必由讼师”的阶段特征给了作者更多关注清朝讼师助讼价值的理由。

6、社会结构的历史紧密相关;在这种社会结构中,家主人往往一人为主一言为定,不作兴、不喜欢兴师动众打官司,由此刑事讼师和刑事辩护必然为当政者所不容。

7、对于讼师这一中国古代法制史上的特殊群体,从国家和民众两种立场出发进行考察,所得出的相关结论是相悖的。

8、“一日积一事,两日便积两事,积之愈多,理之愈难,势不能不草率塞责,讼师猾吏,百弊丛生,其流毒有不可胜言者”。

9、从讼师助讼活动中体现的诉讼观来阐述,讼师并非是儒家传统文化的破坏者。

10、古往今来,讼师中不乏高人奇士,摘奸发伏,惊心动魄。

11、不可否认,中国古代的确产生了“讼师”这种类似于律师的职业,也的确有类似于代理和辩护的制度,但这与律师职业和律师制度的本质属性有着明显不同。

12、讼师对法文化的贡献在于,唤醒了民众的个性与权利意识,提高了民众的法律知识和宣传、教化作用。

13、这位吴兄原来是讼师行会里的刀笔先生,小的失眼,失敬!却不知先生对宋江这黑厮犯案,有何独到之见?

14、刀笔讼师指以包揽词讼、舞文弄法为业的人。

15、与此同时,山东讼师的活跃与素称“刁悍”的民风同样促成了山东京控的不同寻常。

16、所扮演者大多是不正派的文人、奸臣、刁吏、恶讼师、帮闲篾片之类人物,这些角色的共同特点是奸刁刻毒,表里不一,表演上多强调其冷的一面,称之为“冷水二面”。

17、不过片刻,到县城客寓传来的王煌立约保人贵山都保正许元贵被带到,其后果有一当地讼师萧邦棉。

18、第二部分更加深入的探讨到为什么讼师在古代社会会为统治者所压制,为民众所不齿。

19、社会上也是骗子、流氓、烟鬼、赌棍、奸商、掮客、讼师、泼皮、和尚、道士、婊子、狎客、斗方名士、人口贩子等等狼奔豕突,而中国真正的劳动人民却在官僚们荒淫无耻的寻欢作乐声中啼饥号寒,食树皮草根。

20、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卡片兴,大名刺灭;马路兴,城垣卷栅灭;律师兴,讼师灭;枪毙兴,斩绞灭;舞台名词兴,茶园名词灭;旅馆名词兴,客栈名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