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àoshū

校书


拼音jiào shū
注音ㄐ一ㄠˋ ㄕㄨ

繁体校書

校书

词语解释

校书[ jiào shū ]

⒈  校勘书籍。古代掌校理典籍的官员。唐·胡曾《赠薛涛》诗:“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下闭门居。”

引证解释

⒈  校勘书籍。

《后汉书·文苑传上·傅毅》:“建初 中, 肃宗 博召文学之士,以 毅 为兰臺令史,拜郎中,与 班固、贾逵 共典校书。”
《三国志·蜀志·向朗传》:“年踰八十,犹手自校书。”
宋 无名氏 《王氏谈录·校书》:“公言校书之例,它本有语异而意通者不取可惜,盖不可决谓非昔人之意,俱当存之。”
清 王筠 《菉友肊说》:“刻书者,依其原本而刻之也。校书者,列各本异文,纤悉必备也。”

⒉  古代掌校理典籍的官员。 汉 有校书郎中, 三国 魏 始置秘书校书郎, 隋、唐 等都设此官,属秘书省。

⒊  参阅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薛涛》。参阅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薛涛》。

唐 胡曾 《赠薛涛》诗:“万里桥 边女校书,枇杷花下闭门居。”
薛涛,蜀 中能诗文的名妓,时称女校书。后因以“女校书”为妓女的雅称。亦省称“校书”。 清 富察登崇 《燕京岁时记·财神庙》:“每至九月,自十五日起,开庙三日。祈祷相属,而梨园子弟与青楼校书等为尤多。”
巴金 《家》九:“在祖父自己的诗集里也曾有不少赠校书的诗句。”

国语辞典

校书[ jiào shū ]

⒈  校勘订正书籍。

《三国志·卷四一·蜀书·向朗传》:「年逾八十,犹手自校书,刊定谬误。」

⒉  职官名。古代掌理校勘典籍的官吏。

⒊  唐代薛涛是四川一带的名妓,能诗能文,文人胡曾赠诗:「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下闭门居。」后以校书为妓女的别称。

分字解释


※ "校书"的意思解释、校书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刘向、刘歆父子长期的校书工作实践造就了他们在目录学方面的成就。刘氏父子留下的图书整理研究遗产至今仍有借鉴作用。

2、傅氏校书时总是兼采不同的异本,辨其异同优劣,兼别其递嬗源流。

3、李白《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4、嗣伦且奉诏校书,监同通儒谒者刘珍,与博士良史等,并诣东观勘正经籍,功亦颇多。

5、据史*记载,贞元十九年(803年)春,白居易授校书郎,掌雠校典籍,刊正文章;正九品上。

6、廖有方,交州人。元和十一年进士第,改名游卿,官校书郎。诗一首。

7、“刘向于(汉)成帝之末,校书天禄阁,专精覃思。

8、校书之列,仰笔以饰辞,济、代之蕃,献邑以待礼。

9、始祖,字远宝,行二世居陇西年二十四举进士,又举博学鸿词为太子校书,年二十九逝世于京师,迁葬庆义乡地名嵩原配。

10、高天赐接过花灯,好半天也是闷嘴葫芦不吭声,正要作罢,那胖随从却出言相讥,“我家公子身为校书郎,才高八斗,想要对出这下联,也要多费一番功夫。

11、西汉末年刘向校书,是一次长达二十多年的群体性的工作。

12、但越缦之著述散佚状况、爱情诗词、藏书校书等未有人做研究。

13、“刘向于成帝之末,校书天禄阁,专精覃思。

14、辞少以两经擢第,判入等,为秘书省校书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