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夷

词语解释
蛮夷[ mán yí ]
⒈ 古代泛指华夏中原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
例来蛮夷间。——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为降虏于蛮夷。——《汉书·李广苏建传》
北蛮夷之鄙人。——《战国策·燕策》
英the marns-name for aboriginal tribes or minority nationality in ancient China;
引证解释
⒈ 亦作“蛮彝”。古代对四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泛称。亦专指南方少数民族。
引《书·舜典》:“柔远能邇,惇德允元,而难任人,蛮夷率服。”
《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
唐 韩愈 《潮州刺史谢上表》:“单立一身,朝无亲党,居蛮夷之地,与魑魅为羣。”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教养·总论》:“蜀 地僻陋有蛮彝风。”
欧榘甲 《新广东》五:“况南方自古以为蛮夷,然其地温暖,万物繁生,觅食甚易。”
国语辞典
蛮夷[ mán yí ]
⒈ 汉族对外族四夷的称呼。
引《国语·楚语下》:「若夫哗嚣之美,楚虽蛮夷,不能宝也。」
明·无名氏《闹铜台·第五折》:「有一日圣明主招安去,扫蛮夷辅圣朝。」
近戎狄 夷狄
分字解释
※ "蛮夷"的意思解释、蛮夷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连年丰收,大秦兵强马壮,难道还要忍让犬戎蛮夷?谈下来的土地和打下来的土地,不可同日而语;如若可以,不妨今秋一战,永绝西患。
2、是故顽民梗化则忧之,蛮夷猾夏则忧之,小人在位贤才否闭则忧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则忧之,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忧也。
3、宜县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陈汤
4、二三其德,背弃前盟,这等归附叛离之事,是皆可预期,一旦我国家国力稍衰,不能抑止之时,蛮夷便仍脱缰而去,甚至寇边犯境,是为常事。
5、于是舜乃至于文祖,谋于四岳,辟四门,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论帝德,行厚德,远佞人,则蛮夷率服。
6、这秦天,自不量力,好逞强,上百的蛮夷岂是你只手空拳所能力敌的?
7、天元三十年,西部蛮夷金郎国纠结周边十余蛮国大举东犯,天。
8、皇上!族别法有违仁德,我华夏礼仪之邦,历朝历代素来讲究以仁化仇,以德报怨,即便是对戎狄蛮夷,只要归附称臣即恩结之,教化之。
9、然倭奴者,鄙域蛮夷,其性鲜仁寡义,虽改其表,亦难掩其虺蜴之心豺狼本性,沐猴而冠窥窃神器,面目卑躬祸心暗藏。
10、南宋续述的蒙古帝国彼蒙古者,率兽食人,茹毛饮血,无伦无礼,蛮夷之部落尔。
11、蛮夷之性,悖逆侮老,而超旦暮入地,久不见代,恐开奸宄之源,生逆乱之心。
12、凡有作孽极恶之鬼,着令更变卵胎湿化,朝生暮死,罪满之后,再复人生,投胎蛮夷之地。
13、3、兰芳被灭,便海外华人数百年来似苦海飘蓬,无处安身立业,竟屡为海岛蛮夷所凌。
14、南洋蛮夷之地,谁知道那帮化外之民是怎么想的?
15、外有蛮夷,蚕食鲸吞,内有强藩,各自为政,国将不国山河崩。
16、蛮夷邸的设置是汉代对人京四夷蕃客接待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17、经过蒯氏兄弟的暗中查探,发现这伙蛮夷足有五百多人,一直跟随在士茂等人身后,准备暗中伺机杀人劫财。
18、夏、华,或华夏和蛮夷戎狄的称呼,是民族中的统治者尊己卑人命名的通例。
19、身为华夏儿女,恨不能荡除蛮夷!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
20、身为男子汉大丈夫,应该先国后家、先公后私,幽州的公孙瓒一直在和外族蛮夷作战,我们不如去投靠他。
相关词语
- mán zuò蛮做
- mán zhuāng蛮妆
- ā mán阿蛮
- mán pái蛮牌
- mán qiáng蛮樯
- mán nú蛮奴
- mán shēng蛮声
- dōng mán东蛮
- mán zuò蛮作
- mán tóu蛮头
- mán qì蛮气
- mán tǔ蛮土
- chù mán触蛮
- mán yě蛮野
- mán yí蛮夷
- mán tuó蛮鼍
- mán yāo蛮腰
- hèng mán横蛮
- mán gàn蛮干
- jīng mán荆蛮
- huái yí淮夷
- mín yí民夷
- bǐ yí鄙夷
- bái yí白夷
- qīng yí清夷
- jiā yí嘉夷
- fěi yí匪夷
- bǎi yí百夷
- shuō yí说夷
- wàng yí望夷
- ā yí阿夷
- dàng yí荡夷
- liú yí流夷
- fāng yí方夷
- yǐ yí zhì yí以夷制夷
- fēng yí封夷
- huáng yí黄夷
- lún yí沦夷
- biān yí边夷
- hú yí胡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