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让

词语解释
辞让[ cí ràng ]
⒈ 谦逊推让。
⒉ 责问。
引证解释
⒈ 谦逊推让。
引《礼记·曲礼上》:“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
《孟子·公孙丑上》:“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史记·李斯列传》:“夫大行不小谨,盛德不辞让,乡曲各有宜而百官不同功。”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二:“遂定速纳两 浙 地图,请效土为内臣。上一再辞让,遂受之。”
鲁迅 《书信集·致胡今虚》:“领导决不敢,呐喊助威,则从不辞让。”
⒉ 责问。
引《后汉书·班超传》:“有顷,巫至, 超 即斩其首以送 广德,因辞让之。”
国语辞典
辞让[ cí ràng ]
⒈ 礼让、婉拒。
引《礼记·礼运》:「尚辞让,去争夺。」
《老残游记·第六回》:「东造遂留老残同吃,老残亦不辞让。」
近推辞
分字解释
※ "辞让"的意思解释、辞让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所谓慈不掌兵,义不理财,善不为官,情不立事,既然想做一个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的人,就不要接触这些不慈、不义、不善、无情之事。
2、儒家孟子认为人天生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所以人性本善。
3、凡有血气者,皆有争心。怨利生孽,维义可以为长存。且分争者不胜其祸,辞让者不失其福。晏子
4、她把孟子的“同情心、羞恶心、是非心、辞让心”作为标准,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自己体悟。
5、昔吴汉、耿掩等初劝世祖即帝位,世祖辞让,前后数四,耿纯进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
6、裴寂辞让,李世民说:“你有佐辅之勋,无忌也效力于我,能够和我同车而乘,除了你们二人还有谁呢?”。
7、“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8、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荀子
9、分争者不胜其祸,辞让者不失其福。
10、出于同样的原因,宾要再次下堂,彼此之间辞让的仪节与刚才一样。
11、的进行,张大令始而欣喜,继而悲叹,后又辞让,好像在演什么单人无声话剧一样。
12、男人们退后了,从这一刻起, 辞让的空气开始在全船升华。
13、然而,李成器主动辞让太子,太子之位这才落在李隆基头上。
14、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造 句网
15、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
16、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17、他辞让了一番,才在前排就座。
18、李亨任命户部侍郎元载为京兆尹,元载心里不愿意,就到李辅国那里去坚决辞让,说自己能力有限,担当不了这一重任。
19、他强调人应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否则便是“非人也”。
20、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相关词语
- cí zhǐ辞恉
- cí huò辞祸
- cí lín辞林
- cí líng辞灵
- cí jiě辞解
- cí lǐ辞理
- cí lǐ辞醴
- bó cí驳辞
- wài cí外辞
- bèi cí被辞
- cí zhuàng辞状
- biàn cí辩辞
- cí guān辞官
- cí diào辞调
- biàn cí辨辞
- bì cí陛辞
- cí jiā辞家
- cí zhì辞秩
- cí zōng辞宗
- cí jué辞絶
- ràng kāi让开
- ràng dé让德
- jí ràng集让
- chǐ ràng齿让
- gāo ràng高让
- ràng zài ràng sān让再让三
- qiē ràng切让
- ràng xìn让衅
- gǒng ràng拱让
- qiān ràng谦让
- ràng dào让道
- ràng zé让责
- jiǎng ràng讲让
- ràng zhāng让章
- ràng zǐ让子
- jiāo ràng胶让
- ràng wáng让王
- qū ràng趋让
- bì ràng避让
- ràng shǒu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