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体


拼音sì tǐ
注音ㄙˋ ㄊ一ˇ

繁体四體

四体

词语解释

四体[ sì tǐ ]

⒈  指人的四肢。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limbs;

⒉  书法中指真、草、隶、篆四种字体。

four styles of the Chinese calligraphy;

引证解释

⒈  四肢。

《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穀不分。”
晋 陶潜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四体诚已疲,庶无异患干。”
清 赵翼 《偶书所见》诗:“乃厌四体勤,专想饱且燠。”

⒉  指整个身体,身躯。

唐 顾况 《谢王郎中赠琴鹤》诗:“因想 羡门 辈,眇然四体轻。”
《四游记·灵耀分龙会为明辅》:“儿今此行,若再饮酒,有违父命,四体不得回乡。”

⒊  比喻君王的辅弼大臣。

《左传·襄公三十年》:“且司马令尹之偏,而王之四体也。”
杜预 注:“俱股肱也。”
《后汉书·蔡邕传》:“夫宰相大臣,君之四体。”

⒋  指 晋 卫恒 所撰《四体书势》。见《晋书·卫恒传》。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字法昉自《四体》。”
原注:“晋 卫恒 撰。”

⒌  指古文、篆、隶、草四种书体。

清 马国翰 《<四体书势>序》:“恒 於四体,自作古、隶二势,篆述 蔡邕,草述 崔瑗,合而讽诵,如出一手。”

⒍  今亦通称真、草、隶、篆四种书体。

⒎  集句诗的别称。

宋 陈师道 《后山居士诗话》:“王荆公 莫年喜为集句, 唐 人号为‘四体’。”

国语辞典

四体[ sì tǐ ]

⒈  手足四肢。

晋·陶渊明〈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
宋·苏轼〈教战守策〉:「步趋动作,使其四体狃于寒暑之变。」

⒉  比喻兄弟或国君的辅佐大臣。

《仪礼·丧服》:「父子首足也,夫妻牉合也,昆弟四体也。」
《左传·襄公三十年》:「且司马令尹之偏,而王之四体也。」

⒊  古文、篆、隶、草四种书体。参见「四体书」条。

分字解释


※ "四体"的意思解释、四体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根据《晋书·武帝纪》、《律历志》、荀勖《穆天子传序》、卫恒《四体书势》,魏襄王是墓主。

2、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 命如南山石, 四体康且直!

3、据西晋卫恒《四体书势》记载,张芝学书即如醉如痴:“凡家之衣帛,必先书而后练之。

4、饥不遑食四体疲,女工织兮不敢迟。

5、内中努则失中,失中则四体百骸无所措施,诸式无形矣。

6、后投学儒门,数十年来,晨兴夜寐,俯读仰思,澄神离形,寝食俱废,惟以经书六艺为主务,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实乃山林闾巷中一介卑贱之士。

7、其书法四体皆能,以隶书、行草为最著。

8、三个月后的某天,正在修炼中的叶秋突然感到体内正常游走的魔功真元瞬间暴走,不受控制地在四体百骸,奇经八脉中到处乱窜。

9、若合而言之,则上自头顶,下至足底,四体百骸总为一节,夫何三节之有,又何各有三节之足云。

10、他的诗都是有感而发,格律严谨,著手成春;他的书法四体兼擅,大小俱能;他的篆刻,既浑然一体,又常有意外,和谐生动;他的画浑厚清润,格调高古。

11、我们新时代的青年绝不能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

12、你说这种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教孩童们读读书识识字尚可,怎么可能会翻上阁楼糟蹋残杀马家小姐?

13、字有繁简四体,从龙字的繁体来看,象是一种头有角、大口、文身、婉曲的动物;另有简体字三种,也表现了口大、身曲的形象。

14、著《四体书势》,论述草、章草、隶、散隶四种书体的演变,并保存了一些书法史料。

15、近今,其出示所作印谱一册,尤多边款之制,四体皆备,冲切兼用,朱红墨黛,相映成辉,不禁令老眼为之一明。

16、我们新一代的青年绝不能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

17、后生可畏啊,当初老夫如你这般大的时候还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18、《四体书势》一卷晋长水校尉卫恆撰。

19、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

20、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