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ángzāi

禳灾


拼音ráng zāi
注音ㄖㄤˊ ㄗㄞ

繁体禳災

禳灾

词语解释

禳灾[ ráng zāi ]

⒈  见“禳灾”。

引证解释

⒈  亦作“禳灾”。谓禳除灾祸。见“禳灾”。

《文选·张衡<东京赋>》:“冯相观祲,祈禠禳灾。”
李善 注:“禳,除也;灾,祸也。谓求祈福而除灾害也。”
宋 邵雍 《无名公传》:“人告之以修福,对曰:‘未尝为不善。’人告之以禳灾,对曰:‘未尝妄祭祝。’”
明 王玉峰 《焚香记·盟誓》:“大王到时,怕有焚香酬愿祈福禳灾者,一一登记,不敢有误。”
鲁迅 《朝花夕拾·无常》:“这都是敬神禳灾的演剧,全本里一定有一个恶人,次日的将近天明便是这恶人的收场的时候,‘恶贯满盈’, 阎王 出票来勾摄了,于是乎这活的活无常便在戏台上出现。”

分字解释


※ "禳灾"的意思解释、禳灾是什么意思由范文之家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造句


1、祈雨不仅是民间旱时禳灾的一种手段,并逐渐成为一种文化。

2、对于道教来说,符咒禁忌,去病禳灾,祈晴止雨,养生送死,以及观风望气,相卜降乩之类,都成了人们信仰需求的热门货。

3、在古人看来,水具有神奇的功用:水不仅可以达到除垢去凶的“禳灾”目的,而且是男女情爱的象征,具有巨大的生殖力,可以使不孕妇人怀孕生子。

4、湖中扔石,原为九人以身投湖,有向风慕义,欲追从效仿之意,也有求福禳灾的意愿。

5、而打醮,正是以前请道士设坛做法事,求福禳灾的一种民俗法事活动。

6、其服色头戴铁冠,手执铁鞭,面黑色而胡须,跨虎,驱雷役电,唤雨呼风,除瘟剪虐,保病禳灾,元帅之功莫大焉。

7、四百年来,老昆明人每到这天都会携家带口登山进香、赏花游园,“祈晴祷雨,禳灾迎福”。

8、傩舞历史悠久,带有原始宗教色彩和图腾崇拜意识的舞仪,寄托了村民的美好愿望,古时每逢打醮、新春都跳傩舞,祈福禳灾,自娱自乐。

9、由于在当时医疗技术落后,因恶鬼造成疫病的看法十分普遍,祈祷逐疫去病的仪式也十分盛行,这反映了天命禳灾的思想。

10、为主要特征,比如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等等。

11、对于道教来说,符咒禁忌,去病禳灾,祈晴止雨, 养生送死 ,以及观风望气,相卜降乩之类,都成了人们信仰需求的热门货。

12、,主张性命双修,以修真养性为正道;正一派道士一般有家室,不忌荤,以行符?为主要特征,比如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等等。

13、川西平原历来都有在春节期间敲锣鼓闹年的习俗,所谓“年三十夜敲锣鼓,不管家中苦不苦”,为的是春祈秋报,禳灾祛祸,昂扬精神。

14、于是人族求福禳灾,悲苦之鸣感天动地。